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銅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銅人
定義
銅人,又稱「針灸銅人」,是一種以銅鑄造的人體模型,專門用於針灸教學與臨床參考。其表面精確標註人體經脈循行路線及腧穴位置,是古代中醫教學與考核的重要工具。
歷史淵源
最早的針灸銅人由北宋著名針灸學家王惟一(約987-1067年)於天聖五年(1027年)主持鑄造。王惟一奉宋仁宗之命,編撰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,並據此鑄造兩具銅人模型,一置於醫官院,一置於相國寺,供醫者學習與考核之用。
銅人表面刻有十二經脈及354個腧穴,穴孔以蠟封閉,內注水銀。考核時,考生需隔衣針刺,若取穴準確,針入水銀即出;若偏差,則針不能入。此設計展現古代中醫對經穴定位的精準要求。
學術價值
- 經穴標準化:銅人的鑄造確立了針灸腧穴的定位標準,減少口傳心授的誤差,推動針灸學的規範化發展。
- 教學工具:銅人直觀展示經脈與腧穴,便於學者理解經絡系統的三維結構,彌補平面圖經的不足。
- 臨床參考:醫者可透過銅人反覆練習,提升針刺準確度,尤其對複雜穴位(如背俞穴、交會穴)的掌握大有裨益。
文獻記載
銅人相關理論基礎見於王惟一編撰的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(簡稱《銅人》)。該書分三卷,系統整理經脈循行、腧穴位置及主治病症,並附圖說明。原書與石刻《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同為北宋官方頒行的針灸標準。
後世發展
明清時期,銅人鑄造技術更趨精細,出現多種版本,如明太醫院仿宋銅人、清乾隆年間《醫宗金鑒》附圖銅人等。現代中醫教育雖以解剖模型與數位技術為主,但傳統銅人仍被視為針灸文化的重要象徵,部分中醫院校亦復刻銅人供教學使用。
銅人不僅是醫學工具,更體現中醫「形神一體」的理論思想,其設計融合經絡學說與實證精神,對針灸學的傳承具有深遠影響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