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銅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銅痧

銅痧為中醫痧證之一,其特徵為全身皮膚、頭面及眼珠呈現姜黃色,猶如銅色,故得此名。此證多因脾胃濕熱內蘊,邪熱鬱蒸,致使土色外現而成。

病因病機
《痧瘧全書》指出,銅痧之發,乃因「邪熱攻乎脾胃,而土之本色現於外也」。脾胃屬土,脾為陰臟,主燥(己土);胃為陽腑,主濕(戊土)。濕熱相搏,鬱蒸於內,熏灼肌膚,猶如「盦面」之狀(即濕熱鬱蒸如發酵麵團),故見全身黃染。此證與黃疸有相似之處,然銅痧屬痧證範疇,多因外感痧毒,內合濕熱,病勢較急,且常伴隨痧證特有症狀,如胸悶、脹滿、嘔惡等。

證候特點

  1. 膚色姜黃:全身皮膚、頭面、眼珠皆呈姜黃色,色澤鮮明,與陰黃之晦暗不同。
  2. 脾胃濕熱證:可兼見脘腹脹滿、口苦黏膩、納呆、小便黃赤、舌苔黃膩等濕熱中阻之象。
  3. 痧證表現:或伴痧證常見症狀,如痧筋隱現(皮下紅絲)、痧點隱隱,甚則痧毒內攻,見高熱、神昏等。

鑒別要點
銅痧需與黃疸相區別:

  • 黃疸:多因濕熱或寒濕鬱阻膽道,膽汁外溢,以身黃、目黃、小便黃為主,病位在肝膽。
  • 銅痧:病機重心在脾胃濕熱,且屬痧證之一,常因痧毒引發,病勢較急,並伴痧證特徵。

相關名詞

  • :泛指外感痧毒或穢濁之氣所致的急性病證,以脹悶、煩躁、痧點隱現為特徵。
  • 痧氣:指引發痧證的邪氣,多與暑濕、穢濁相關,易致氣機壅滯。

銅痧之治,當以清解痧毒、化濕泄熱為主,傳統中醫常結合刮痧、刺絡等外治法,以疏泄痧毒。其證候辨析,體現中醫對濕熱鬱蒸與痧毒內蘊的獨到認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