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銅中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銅中毒

銅中毒乃因大量吸入銅粉塵、煙霧,或誤服過量銅鹽所致。其病機主要為銅毒內蘊,損傷臟腑,尤以脾胃、肝腎為甚,並可波及營血,導致氣血逆亂。

證候表現
初期可見頭痛、眩暈、周身乏力,此為銅毒上擾清竅,阻遏清陽之象。口腔黏膜呈現藍染,口有金屬味,乃毒邪蘊結於口舌之徵。毒邪犯胃,則見惡心嘔吐,腹痛劇烈,泄瀉頻作,嘔吐物及排泄物多呈藍綠色;若熱毒灼傷胃絡,可見嘔血、黑糞,此為血熱妄行之候。

若病情深重,次日可現發熱、心動過速、血壓驟降,甚則神昏、痙厥,此乃毒邪內陷心包,引動肝風之危象。肝腎受損則見功能異常,日久可致衰竭。若中毒日久,銅毒入血,可發為溶血,呈現黃疸、面色蒼白等血分證候。

外因接觸所致者,皮膚可見接觸性皮炎、濕疹,甚則局部壞死,此為毒邪外淫肌膚,氣血壅滯而成。

治法與方藥
傳統中醫認為,銅毒為金石之毒,其性燥烈,易傷陰耗氣。治療當以清熱解毒、化濁和中為主,兼顧護陰生津。《本草綱目》載有解銅毒之藥,如慈菇、胡桃、鴨通汁等,皆具解毒之效。

  1. 清熱解毒:可選用黃連、黃芩、梔子等苦寒之品,清泄內蘊之熱毒。
  2. 化濁和中:若脾胃受損,嘔瀉並作,可用藿香、佩蘭、半夏等芳香化濁,降逆止嘔。
  3. 涼血護陰:若見血熱妄行,宜加生地、丹皮、赤芍以涼血止血;陰傷者,可佐麥冬、玄參滋陰生津。
  4. 疏肝利膽:若銅毒鬱滯肝膽,發為黃疸,可配茵陳、鬱金、金錢草以疏利肝膽,化濕退黃。

古籍參考
《本草綱目》卷四載有解金石毒諸法,除前述藥物外,亦提及綠豆、甘草等解毒良品,臨證可酌情選用。另可參閱「金石毒」相關論述,以明其毒理與治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