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童癆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童癆
病證名,屬中醫婦科範疇,指未婚女子(室女)因經血失調而引發的虛損性疾病。此症首見於清代醫家吳道源《女科切要》,書中記載:「室女經水既通,而至期復又不來者,面黃肌瘦,內熱,是童癆。」意指少女月經初潮後,週期紊亂甚至閉止,伴隨形體消瘦、面色萎黃、五心煩熱等虛勞症狀,即屬童癆之證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童癆多因先天稟賦不足、後天失養,或情志鬱結所致。其病機核心在於陰血虧虛與氣機鬱滯:
- 陰血耗傷:少女腎氣未充,若經期過勞、憂思過度,或久病耗血,可致沖任失養,經血閉阻。
- 肝鬱化火: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灼陰,陰虛內熱,加重經閉與虛損。
- 脾胃虛弱:飲食失節損傷脾胃,氣血生化不足,無法濡養沖任,遂成經閉成癆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月經週期紊亂或經閉,形體消瘦,面色蒼黃或潮紅。
- 兼症:午後低熱、顴紅盜汗(陰虛內熱);胸脅脹悶、煩躁易怒(肝鬱氣滯);食少倦怠、大便溏薄(脾虛失運)。
- 舌脈:舌質偏紅少苔,或舌淡有齒痕;脈細數或弦細。
鑑別診斷
需與「室女經閉成勞」相參,後者強調經閉日久導致氣血衰敗,漸成虛勞;而童癆更側重少女階段因經血不調誘發的虛損證候,二者病機相通,然病程深淺有別。
中醫治法
以滋陰調經、疏肝健脾為大法,分證論治:
- 陰虛血燥:選用《傅青主女科》加減一陰煎,滋腎填精、清熱通經。
- 肝鬱脾虛:予逍遙散合四君子湯,疏肝解鬱、益氣健脾。
- 氣血兩虛:投以八珍湯或人參養榮湯,補益氣血、調和沖任。
古籍延伸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「室女經閉,勞嗽發熱」之證,與童癆相似,均重視陰血虧虛與虛火內擾的關聯,可互為補充。
童癆一症,反映了中醫對少女生理特質與情志因素的細膩觀察,強調「調經為本,治癆防變」的辨治思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