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穿臀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穿臀漏

穿臀漏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複雜性肛漏之一種,記載於王芳林《臨床實用痔漏學》。此症特徵為漏管穿行於臀部外側,病灶深且迂曲,常伴隨劇烈疼痛,患處膿液滲出不止,病程遷延者易形成多條分支漏管,纏綿難癒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穿臀漏多因濕熱下注、氣血瘀滯所致。其發病與以下因素相關:

  1. 肛癰潰後餘毒未清:肛門癰腫潰破後,膿毒未盡,蘊結肌膚,腐蝕血肉而成漏管。
  2. 正虛邪戀:患者氣血不足,或陰虛內熱,致毒邪深伏,漏管難以收口。
  3. 經絡阻滯:足太陽膀胱經或足少陽膽經循行於臀部,若濕熱毒邪沿經絡蔓延,可致漏管貫穿臀部外側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局部症狀:臀部外側見漏管外口,膿水淋漓,質稠或清稀,按壓周邊可誘發膿液溢出;漏管走行處硬結疼痛,活動時加劇。
  • 全身症狀:日久不癒者可伴發熱、倦怠、納差等氣血虧虛或濕熱蘊結之象。

治療方法

  1. 掛線療法:為傳統中醫特色療法,以藥線或橡皮筋纏繞漏管,利用緩慢切割之力,使漏管逐漸斷開,同時刺激局部氣血流通,促進癒合。此法尤適用於深部漏管,可避免一次性切開導致的大出血或肛門失禁。
  2. 手術切除:若漏管分支繁多或病程過長,需手術徹底清除腐敗組織,配合祛腐生肌之藥外敷。
  3. 內服中藥
    • 濕熱證:選用「萆薢滲濕湯」加減,清熱利濕、解毒排膿。
    • 氣血虛證:以「托裡消毒散」為主方,益氣養血、托毒外出。

相關名詞辨析

  • 肛漏:泛指肛周癰腫潰後形成的漏管,穿臀漏屬其特殊類型,病位更深且走形複雜。
  • 臀癰:與穿臀漏相關之癰疽,若治療不當,可演變為穿臀漏。

穿臀漏之治療需辨明虛實,結合局部與整體調理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