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童子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童子癧

童子癧,又稱「乳癧」,為中醫病名,特指嬰幼兒至兒童時期所生之瘰癧。此病多因先天稟賦不足,氣血虛損,或胎毒未清,致痰濕凝滯、氣血瘀阻,結於頸項、腋下等處,形成核塊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童子癧之成因與小兒「稚陰稚陽」之體質相關。先天腎氣未充,或母體虛弱,胎傳氣血不足,致使正氣虧虛,外邪易乘虛而入。痰濕、熱毒蘊結經絡,久而成核;或肝鬱氣滯,疏泄失常,氣血凝滯,化生痰核。其病位多屬肝膽二經,因肝主疏泄,膽經循行頸側,故瘰癧常見於頸項、耳後等處。

臨床表現

童子癧之特徵為結核「旋起旋消」,或「時大時小」,核塊可活動,質地初軟後硬。輕者僅見單發結核,重者串生如珠,久不消散。若偏熱證,可見局部紅腫、微熱,或伴低熱、煩躁;偏寒證則結核堅硬,皮色如常,無明顯熱感。

辨證論治

治療以「補益氣血、化痰散結、解毒通絡」為大法,依證型選方用藥:

  1. 氣血兩虛證

    • 表現:結核久不消,面色萎黃,形瘦乏力。
    • 治則:益氣養血,佐以軟堅。
    • 方藥:可選《外科正宗》之「益氣養榮湯」加減,或「八珍湯」配合夏枯草、浙貝母。
  2. 痰熱蘊結證

    • 表現:結核紅腫,按之微痛,或伴口乾。
    • 治則:清熱化痰,散結解毒。
    • 方藥:民間驗方以「燈籠草」、「野菊花」加紅糖煎服;亦可選「消瘰丸」合「黃連解毒湯」化裁。
  3. 寒痰凝滯證

    • 表現:結核堅硬,皮色不變,病程遷延。
    • 治則:溫散寒痰,化瘀通絡。
    • 外治:可予「消腫散」(含川烏、草烏等溫通之品)調敷患處,或配合艾灸溫通局部氣血。

其他療法

  • 針灸:取穴如「臂臑」、「天井」、「足臨泣」等,以疏泄少陽經氣。
  • 食療:體虛者可酌用黃耆、山藥燉湯,健脾益氣以扶正。

童子癧之調治需注重「標本兼顧」,除化解外顯之核塊,更需調補先天之本,固護正氣,以防復發。歷代醫家亦強調,小兒臟腑嬌嫩,用藥當平和,慎用峻猛攻伐之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