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瞳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瞳人

瞳人,又稱瞳神,為中醫眼科重要解剖名稱,首載於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。此名詞專指眼珠中央之瞳孔及其內在精微結構,涵蓋現代醫學之瞳孔、晶狀體、玻璃體、視網膜及相關經絡氣血功能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與五臟關聯
    瞳人屬所主,因「腎藏精,精生髓,髓養瞳」,故瞳人狀態可反映腎精盛衰。若腎陰虧虛,常見瞳神散大或視物昏矇;腎陽不足則可能引發目眩、畏光。
    此外,瞳人亦與密切相關,肝開竅於目,肝血充足則瞳人得養,視物清明;若肝火上炎,可致瞳神緊小、赤痛。
  2. 經絡聯繫
    足少陰腎經與足厥陰肝經皆上聯目系,瞳人賴此二經氣血濡養。《靈樞·大惑論》提及「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」,強調瞳人功能依賴整體臟腑協調。
  3. 病理表現

    • 瞳神緊小:多因肝膽濕熱或風熱上攻,症見瞳孔縮小、眼痛拒按。
    • 瞳神散大:常見於腎精虧耗或頭風內障,瞳孔擴張,對光反應遲鈍。
    • 瞳神乾缺:屬慢性病變,瞳仁邊緣如鋸齒,多與肝腎陰虛、虛火上炎有關。

古籍記載

《銀海精微》稱瞳人為「水輪」,屬五輪學說之一,強調其與腎水之關係;《目經大成》進一步描述「瞳神清澈則視物分明,濁則昏瞀」,指出瞳人清明與否直接影響視覺功能。

臨床意義

中醫診療瞳人病變時,除局部觀察外,尤重整體辨證。如青盲(視神經萎縮)或視瞻昏渺(黃斑病變),皆從調補肝腎、疏通目絡入手,體現「瞳人為先天之靈竅」的理論核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