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穿腮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穿腮發
穿腮發,又稱「穿腮毒」、「骨槽風」,為中醫外科病證之一,屬口腔頜面部疾患。其名見於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,載有:「此證一名牙叉發,一名穿腮發。乃手少陽三焦,足陽明胃二經風火也。」意指此病與三焦、胃經風火熾盛相關,病位多發於頜骨、牙槽一帶,臨床以局部腫痛潰膿為特徵。
病因病機
穿腮發之成因,主要責之於風火邪毒壅滯經絡。手少陽三焦經與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面頜,若因外感風熱,或內傷飲食(如過食辛辣厚味),致胃火熾盛,火毒上攻;或情志鬱結,三焦氣機不暢,鬱而化火,皆可引發此證。邪毒蘊結於牙槽骨縫,腐蝕血肉,甚則化膿穿潰,形成瘻孔,故稱「穿腮」。
臨床表現
初起患側腮頰腫硬疼痛,牙關緊急,咀嚼困難,或伴發熱惡寒。若未及時消散,則腫處漸趨軟化,膿成潰破,流出黃稠膿液,久則瘡口難斂,甚則骨質受損,形成「骨槽風」之頑疾。
辨證論治
中醫治療穿腮發,首重辨明虛實。實證多屬風火壅盛,治宜清熱解毒、疏風散結,方選黃連解毒湯合普濟消毒飲加減;若膿已成,可佐以托毒排膿之品,如透膿散。虛證常見於久病氣血虧虛,瘡口不斂,當以托裡消毒散補益氣血、扶正祛邪。外治法則可配合箍圍藥(如金黃散)或提膿祛腐藥(如九一丹)以消腫生肌。
古籍記載
除《醫宗金鑒》外,《外科正宗》亦提及此病,強調「骨槽風初起生於耳前,連及腮項,痛隱筋骨」,進一步描述其病勢纏綿與骨損特徵。歷代醫家多認為,此病遷延失治可致頜骨壞死,故早期清泄火毒為關鍵。
穿腮發一證,體現中醫對口腔頜面疾患的整體觀,從經絡臟腑論治,結合內外治法,以達標本兼顧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