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瞳人反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瞳人反背

病證名,係指瞳仁偏傾於一側之重症目疾,屬中醫眼科「目偏視」範疇。此證首載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,又名「瞳人反視」。《審視瑤函》進一步描述其特徵:「珠斜翻倒轉,白向外而黑向內也」,意指眼珠斜轉翻倒,白睛(鞏膜)外露而黑睛(角膜與虹膜)向內偏斜,形似瞳仁反向背離原位。

中醫病機與辨證

  1. 經絡失衡
    中醫認為「瞳人反背」與經絡氣血失調密切相關。足厥陰肝經連目系,肝主藏血,開竅於目。若肝血虧虛或肝風內動,可致目系失養,牽引異常而發為偏視。此外,足少陽膽經亦循行目外眥,膽熱上攻或風痰阻絡,皆可能引發瞳仁偏斜。
  2. 臟腑失調

    • 肝風內動:情志鬱結、肝陽化風,風邪上擾目絡,致眼珠驟然偏斜。
    • 氣血兩虛:久病體弱或失血過多,氣血不能上榮目系,筋肉失養而弛緩,引發瞳仁反背。
    • 痰濕阻絡:脾失健運,痰濕內生,阻滯目絡,使眼珠轉動失司。
  3. 外傷與邪毒
    頭面外傷或風熱毒邪侵襲,損傷目系筋肉,亦可導致瞳仁位置異常。

古籍論述補充

除《證治準繩》外,《銀海精微》提及:「目睛斜倒,瞼不能閉」,與瞳人反背之重症表現相合。此類患者常伴見視物昏矇、複視,甚者眼球轉動受限,屬「風牽偏視」之危候。

相關證候辨析

瞳人反背與「通睛」(雙眼內斜視)、「神珠將反」(眼球固定性偏斜)等證有別,其特點在於瞳仁反向偏斜且伴隨眼珠翻轉,病位深及目系筋肉與經絡,多屬本虛標實之候。

(註:本文僅述中醫理論,具體辨證須結合臨床四診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