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瞳人反視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瞳人反視

瞳人反視,又稱「瞳人反背」,為中醫眼科病證名,首載於《青囊真秘》卷一。其特徵為瞳仁偏傾於目之一側,失去正常居中位置,屬瞳神病變範疇。此症多因臟腑功能失調,或外傷、風邪等因素導致氣血逆亂,目絡受阻,致使瞳神失養而偏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風內動:肝主目,若肝陰不足,虛風內動,或情志鬱結化火,風火相煽,上擾目竅,可牽引瞳仁偏斜。
  2. 氣血瘀滯:頭面外傷或內傷積瘀,阻滯目絡,氣血運行不暢,瞳神失於濡養而反背。
  3. 痰濕阻絡:脾失健運,痰濕內生,上蒙清竅,壅塞目絡,致瞳仁轉動失司。
  4. 腎精虧虛:瞳神屬腎,若腎精不足,目竅失充,瞳仁固攝無力,亦可現偏斜之象。

臨床表現

瞳仁向一側(如內側或外側)固定偏斜,或伴有視物昏矇、複視,嚴重者目珠轉動受限。若兼見頭暈目赤、舌紅苔黃,多屬肝風上擾;若面色晦暗、舌質紫暗,則為瘀血內停;若形體肥胖、苔膩脈滑,常責之痰濕為患。

典籍論述

《青囊真秘》指出:「瞳人反視者,睛珠偏斜,蓋因風火痰瘀交攻所致。」清代《目經大成》進一步闡述:「瞳神反背,非獨外傷,內傷七情、五臟之賊,皆能致之。」強調內外因並重之病機。

辨證要點

須結合全身症狀與局部體徵,辨明虛實。實證多見於風火痰瘀,發病急驟;虛證常因肝腎虧虛,病程遷延。治療當以調和臟腑、疏通目絡為原則,如平肝熄風、活血化瘀、化痰通絡或補益肝腎等法,隨證施治。

此症與西醫學之「斜視」有部分相似,然中醫更重整體辨證,從氣血陰陽失衡探求根本。歷代醫家對瞳人反視之論述,體現中醫「五輪八廓」理論與臟腑經絡學說於眼科疾病之深入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