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瞳人乾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瞳人乾缺

病證名,指瞳神(瞳孔)縮小,形狀不圓整,邊緣呈鋸齒狀或梅花狀缺損,甚則被翳膜遮蔽,導致視力嚴重減退之證候。見於《世醫得效方》卷十六,又名「瞳神缺陷」、「瞳神乾缺」。
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肝腎陰虛,虛火上炎所致。肝藏血,腎藏精,肝腎陰虧則精血不足,目失濡養;虛火內擾,上灼瞳神,致使瞳神失其濡潤而乾枯缺損。此外,長期勞倦、情志失調或久病耗傷陰液,亦可加重陰虛火旺之勢,誘發或加劇本病。

臨床表現

  1. 瞳神形態異常:瞳神縮小,邊緣不齊,如鋸齒或梅花狀缺損。
  2. 視覺障礙:輕者視物模糊,重者瞳神被翳膜遮蔽,視力銳減,甚至僅存光感。
  3. 伴隨症狀:或見眼乾澀、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等肝腎陰虛之象。

治法與方藥
治宜 滋陰降火,以補益肝腎為本,佐以清虛熱。

  • 主方:選用 補腎明目丸(熟地黃、山茱萸、枸杞子、菊花、決明子等)加減。
  • 陰虛火旺甚者:可加知母、黃柏以瀉相火;若兼血虛,酌加當歸、白芍養血柔肝。
  • 翳膜遮睛者:輔以穀精草、密蒙花等退翳明目。

古籍參考
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提及:「瞳神乾缺,蓋緣腎水虧竭,相火妄動,上損瞳神。」強調肝腎陰虛為本,虛火為標,治療當標本兼顧。

補充說明
瞳人乾缺屬中醫「內障」範疇,與西醫「虹膜後粘連」、「瞳孔閉鎖」等病症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辨證尤重整體調理,從肝腎陰陽失衡論治,非僅限於局部病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