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瞳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瞳仁

瞳仁,又稱「瞳神」,為中醫眼科重要解剖名稱之一,屬「五輪學說」中「水輪」所主。《眼科龍木論》載:「水輪在四輪之內,為四輪之極。能以克明視萬物,故乃呼為瞳仁。」此處明確指出瞳仁位於眼球深層,為視覺之核心,主宰明辨萬物之功能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五輪學說歸屬
    瞳仁屬「水輪」,與腎臟相應。中醫認為「腎主水,藏精」,瞳仁之精明視物,需賴腎精上承濡養。若腎精充足,則瞳神清澈,視物清晰;反之,腎精虧虛,則可能出現視物昏矇、目眩等症。
  2. 與經絡臟腑之聯繫
    瞳仁與肝、腎二臟關係密切。《靈樞·大惑論》云:「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。」肝開竅於目,肝血充盈則目得所養;腎精上注,則瞳神內斂有神。此外,足少陰腎經、足厥陰肝經皆直接或間接絡屬目系,進一步強化瞳仁與臟腑之聯繫。
  3. 病理表現
    瞳仁病變多反映肝腎功能失調。如:

    • 肝火上炎:可致瞳仁散大、目赤疼痛。
    • 肝腎陰虛:常見瞳仁乾澀、視力減退。
    • 腎陽不足:或見瞳神呆滯、畏光流淚。

古籍論述補充

《銀海精微》提及:「瞳仁乃先天元氣所生,內應於腎。」強調瞳仁之形成與先天之本相關,其功能強弱可反映腎氣盛衰。另《證治準繩·眼目》進一步闡釋:「瞳神細小為陰虛火熾,散大為陽虛氣脫。」說明瞳仁形態變化亦為辨證關鍵。

現代中醫應用

現代中醫臨床常透過觀察瞳仁色澤、大小及對光反應,輔助診斷內在臟腑病機。例如:

  • 瞳仁泛青,多與肝氣鬱滯相關;
  • 瞳仁邊緣模糊,或提示痰濕上擾。

綜言之,瞳仁於中醫理論中不僅為視覺器官,更是窺探肝腎氣血盛衰之窗牖,其生理、病理變化皆深植於整體臟腑經絡學說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