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瞳神乾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瞳神乾缺
病證名,見於《眼科易知》。為中醫眼科病證之一,屬瞳神病變範疇,又稱「瞳人乾缺」。
病因病機
瞳神乾缺多因肝腎陰虛、虛火上炎,或外感風熱邪毒,內蘊肝經,上攻於目所致。肝主藏血,開竅於目;腎主藏精,瞳神屬腎。若肝腎陰虧,精血不足,則瞳神失養,久而乾涸缺損。此外,外傷、火熱之邪灼傷目絡,亦可導致瞳神形態異常,形成乾缺之象。
臨床表現
患者可見瞳神邊緣不整,形如鋸齒或花瓣狀,甚則瞳神縮小、變形,伴視物模糊、目乾澀痛。若兼肝腎陰虛,可見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;若因風熱上擾,則或見目赤畏光、淚多黏稠等症。
辨證論治
- 肝腎陰虛證
- 治法:滋補肝腎,養陰明目。
- 方藥:杞菊地黃丸加減,或選用明目地黃湯。
- 肝經風熱證
- 治法:清肝瀉熱,祛風退翳。
- 方藥:龍膽瀉肝湯合蟬花散加減。
- 外傷瘀滯證
- 治法:活血化瘀,通絡明目。
- 方藥:桃紅四物湯加減。
古籍記載
《眼科易知》提及此證與瞳神失養相關,後世醫家進一步闡述其與肝腎功能失調之聯繫。《銀海精微》亦載:「瞳人乾缺者,腎水枯而肝火燔。」強調陰虛火旺為病機關鍵。
補充說明
瞳神乾缺與西醫學「虹膜後粘連」或「瞳孔緣變形」等症狀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治療著重整體調理,從肝腎論治,結合局部辨證,以恢復瞳神氣血濡養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