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瞳神偏射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瞳神偏射

瞳神偏射,又稱「瞳神欹側」,為中醫眼科病證名,首見於清代顏筱園所著之《眼科約編》。此症主要指瞳神位置異常,偏離目珠正中,呈現歪斜或偏移之態,屬瞳神形態病變之一。

中醫病機與辨證

中醫認為,瞳神為腎精所注,肝竅所司,其位置與形態之異常多與肝腎功能失調相關。瞳神偏射之成因可分虛實兩端:

  1. 肝腎陰虛:肝血不足或腎精虧損,致使目竅失養,瞳神收攝無力而偏斜。
  2. 風痰阻絡:痰濕內生或外風引動,經絡氣血受阻,牽引瞳神移位。
  3. 外傷或內損:頭目受創或內傷積瘀,導致局部氣滯血瘀,影響瞳神定位。

臨床常見伴隨症狀包括視物昏矇、複視,甚或頭暈目眩,須結合全身證候辨明病因。

古籍論述

《眼科約編》將此症歸於瞳神疾患範疇,與「瞳神緊小」「瞳神散大」等並列,強調其病位在內,與肝腎及經絡氣血密切相關。後世醫家進一步指出,若瞳神偏射兼見紅赤疼痛,多屬風熱攻目;若無明顯外症而緩慢發病,則常責之肝腎陰虛或氣血失和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法以調和肝腎、疏通經絡為主,依證型選方:

  • 滋陰養肝:如杞菊地黃丸加減,適用於肝腎陰虛者。
  • 祛風化痰:如正容湯合滌痰湯,針對風痰阻絡之證。
  • 活血通絡:若因瘀血所致,可選血府逐瘀湯化裁。

外治法則可配合針灸,取睛明、風池、太衝等穴,以調暢眼部氣血。

此症雖載於古籍,然臨床須細審病因,結合四診合參,方能準確辨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