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同陰之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同陰之脈
同陰之脈,為足少陰腎經之別絡,首載於《素問·刺腰痛論》。此脈與足少陽膽經並行,其循行路線特殊,兼具聯絡陰陽經氣之效,故於中醫經絡理論中具有重要意義。
經絡循行與特性
據《素問》記載,同陰之脈起於足少陰腎經,別出後沿足外側上行,與足少陽膽經相併,行至外踝上五分之處(約當「絕骨之端」,即腓骨下段近外踝處),再分出一支,別走足厥陰肝經,並下行絡於足跗。王冰注釋其「同陰」之名,正因其兼絡少陰、厥陰,且與少陽經氣相通,體現「一脈聯三經」之特點。
病理表現
《刺腰痛論》指出,同陰之脈病變可致腰痛,其痛感特異:「如小錘居其中」,即痛處深在且沉悶,伴隨「怫然腫」之狀(局部鬱滯腫脹)。此因經氣逆亂,濕濁或瘀血阻滯脈絡所致,與足少陰主腎、主骨之功能失調相關,亦涉及少陽樞機不利。
刺灸治法
原文提出針刺療法:「刺同陰之脈,在外踝上絕骨之端,為三痏。」意指取穴於外踝上方腓骨下緣(近陽輔穴處),施以三針。此處為同陰之脈與少陽經交會之所,刺之可調和陰陽、疏通經氣,緩解腰痛及經絡瘀滯。後世醫家亦認為,配合艾灸或循經取穴(如太溪、丘墟等),可增強療效。
理論延伸
同陰之脈體現了經絡系統中「別絡」的聯絡功能,其病候與治法反映了中醫「經脈所過,主治所及」的原則。透過此脈,可理解足三陰經與少陽經的氣血互聯,對臨床辨治腰腿痛、經氣不暢等症具指導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