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瞳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瞳子
瞳子,又稱瞳孔,為黑睛(即角膜與虹膜部分)中央之圓形孔竅,乃光線進入眼內之通道。在中醫理論中,瞳子為五輪學說中「水輪」所主,與腎臟及骨之精氣密切相關。《靈樞·大惑論》明確指出:「骨之精為瞳子,筋之精為黑眼」,說明瞳子由腎所主,因腎藏精、主骨,其精華上注於目而成瞳子;而黑睛(虹膜與角膜)則由肝所主,因肝主筋,其精氣匯聚於此。
瞳子之狀態可反映內在臟腑氣血盛衰。正常情況下,瞳子應圓整明亮,大小適中,對光反應靈敏。若瞳子散大或縮小異常,多與腎精虧虛、肝風內動或氣血失調有關。如《靈樞·寒熱》提及:「反其目視之,其中有赤脈,上下貫瞳子,見一脈,一歲死」,意指若見赤脈貫穿瞳子,可能為臟腑精氣衰竭之危候,預後不良。
此外,瞳子與五輪八廓理論相聯。五輪中,瞳子屬水輪,對應腎與膀胱;八廓學說則進一步將瞳子周邊區域與特定臟腑功能相聯繫。中醫診察眼疾時,常觀察瞳子之形態、色澤及動態變化,以辨別肝腎陰陽虛實或外感內傷之病機。
歷代醫家對瞳子之論述,多強調其與先天之本——腎精的關聯。如腎陰不足,可致瞳子乾澀、視物昏花;腎陽虛衰,則可能引發瞳神散大、畏光流淚等症。故治療瞳子相關病證時,中醫多從補益肝腎、調和陰陽入手,如運用六味地黃丸、杞菊地黃丸等方劑滋養腎精,或配合針灸睛明、太溪等穴位以調理氣機。
綜上,瞳子不僅為視覺之關鍵結構,更是中醫望診中窺測腎氣盛衰及全身氣血狀態的重要窗口。其理論深植於臟象學說與經絡聯繫之中,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司外揣內」之診療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