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筒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筒灸
筒灸,又稱竹管灸或葦管灸,是中醫灸法的一種特殊形式,最早見於唐代孫思邈所著《備急千金要方》。此法利用細竹管(古稱箭竿)或葦管作為施灸媒介,將一端置入耳道,另一端則施以艾灸,藉由管道的導引作用,使灸熱與藥氣直達耳部經絡。
歷史淵源
筒灸的應用可追溯至唐代,孫思邈在《備急千金要方》中詳細記載了此法。古代醫家發現耳部經絡與全身氣血相通,通過耳道施灸可調節全身氣機。明代《針灸大成》亦有相關記載,顯示此法在歷代醫家中具有一定傳承。
操作方法
傳統筒灸選用直徑約0.3-0.5公分的細竹管或葦管,經特殊處理後使用。施術時:
- 將處理過的竹管一端輕輕插入外耳道
- 另一端放置適量艾絨
- 點燃艾絨,使熱力與藥氣透過竹管傳導至耳部
- 施灸時間通常為15-30分鐘
治療原理
從中醫理論分析,筒灸結合了以下作用機制:
- 經絡傳導:耳部為宗脈之所聚,通過十二經脈與五臟六腑相連,灸熱可循經傳導
- 藥氣直達:艾葉的溫通作用直接作用於耳部經穴
- 局部溫通:熱力促進耳部氣血循環,化解局部瘀滯
主要適應症
筒灸主要用於以下病症:
- 口眼喎斜(面神經麻痺):通過刺激耳部經絡,調節面部氣血
- 耳部疾患:如耳鳴、耳聾、耳脹等,改善耳部氣血循環
- 頭面疾患:部分頭痛、眩暈症狀可通過耳部經絡調節
現代發展
現代中醫在傳統筒灸基礎上有所創新:
- 材料改良:使用更安全的醫用材料製作灸管
- 結合電熱:部分改良法使用可控溫電熱代替明火
- 配伍應用:常與針刺、中藥等療法配合使用
筒灸作為一種特色外治法,體現了中醫"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"的治療思想,通過局部施治達到調節全身的效果。此法在歷代醫家的臨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驗,是中醫外治法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