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痛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痛痹
病名
痛痹為中醫痹證之一,以關節疼痛為主要表現,屬「風寒濕三氣雜至」所致痹病中的一種。《素問·痹論》明確指出:「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也。其風氣勝者為行痹,寒氣勝者為痛痹,濕氣勝者為著痹也。」因寒性凝滯,易致氣血運行不暢,故痛痹又稱「寒痹」,特點為疼痛劇烈,遇寒加重,得溫則減。
病因病機
痛痹的形成,主因寒邪偏盛,侵襲人體經絡關節,導致氣血凝滯不通。《金匱翼·痹證統論》闡釋:「痛痹者,寒氣偏勝,陽氣少、陰氣多也。夫宜通而塞則為痛,痹之有痛,以寒氣入經而稽遲,注而不行也。」寒為陰邪,易傷陽氣,若人體陽氣不足,寒邪乘虛而入,留滯筋脈關節,使氣血運行受阻,不通則痛。
臨床表現
痛痹患者常見關節冷痛,痛處固定,屈伸不利,局部皮色不紅,觸之涼感,遇寒冷或陰雨天氣症狀加劇,得熱則舒。嚴重者可見關節僵硬變形,舌質淡、苔白,脈弦緊。
鑑別診斷
- 行痹:以風邪為主,疼痛遊走不定,多伴惡風。
- 著痹:以濕邪為主,表現為關節重著酸脹,麻木不仁。
- 熱痹:屬風濕熱邪所致,關節紅腫熱痛,與痛痹的寒象迥異。
相關概念
部分醫家將痛痹與「痛風」相聯繫,如明代虞摶《醫學正傳》提到:「夫古之所謂痛痹者,即今之痛風也。」此說法反映痛痹與痛風在症狀上的相似性,然痛風多與痰瘀互結、代謝失常相關,治法亦有差異。
附錄
- 痹:泛指閉阻不通引起的肢體關節疼痛、麻木等病症。
- 寒痹:即痛痹,強調寒邪致病特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