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痛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痛風(歷節、白虎歷節、白虎風)
痛風為中醫古籍所載之病證,屬「痹證」範疇,與「痛痹」「風痹」密切相關。其病因病機多與血熱、寒濕、痰瘀及氣血失調有關,臨床以關節劇痛、腫脹變形為主要表現,尤常見於四肢指趾關節。
病因病機
- 血熱凝滯:
《明醫指掌》指出,患者血分本有鬱熱,復感寒濕,致「熱血得寒則污濁凝泣」,經絡氣血運行受阻,發為疼痛。此類證型多見關節紅腫熱痛,痛處灼熱,屬濕熱痹阻。 - 外邪侵襲:
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。寒主收引,濕性黏滯,風邪善行數變,故痛風發作時疼痛遊走或固定不移,遇寒加劇。 - 內傷虛損:
氣血不足、肝腎虧虛,或痰瘀互結,致使經絡失養,邪氣乘虛內襲,久病則見關節畸形、屈伸不利。
臨床表現
- 急性期:關節猝然紅腫熱痛,痛如虎嚙,晝輕夜重,甚則遍身瘰塊。
- 慢性期:關節僵硬變形,周圍結節(如「痰核」),活動受限,伴氣血虛弱或肝腎陰陽失調之象。
證型與治法
中醫辨證分型靈活,治法以祛邪通絡為主,兼顧調理本虛:
- 濕熱痹阻:
- 主症:關節紅腫灼痛,拒按,小便黃赤。
- 方藥:清熱定痛湯(黃柏、蒼朮、忍冬藤等)或《千金》犀角湯加減。
- 寒濕凝滯:
- 主症:痛處固定,遇寒加重,肢冷畏寒。
- 方藥:烏頭湯、倉公當歸湯(溫經散寒,活血止痛)。
- 痰瘀互結:
- 主症:關節畸形,皮下結節,舌紫暗。
- 方藥:四物湯加桃仁、紅花、南星、半夏(活血化痰通絡)。
- 肝腎虧虛:
- 主症:腰膝痠軟,關節變形,頭暈耳鳴。
- 方藥:虎潛丸(補肝腎、強筋骨)或加龜板、鹿茸等。
經典方劑加減
- 基礎方: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合秦艽、威靈仙,通絡止痛。
- 隨證加減:
- 上肢痛:加桂枝、羌活引藥上行。
- 下肢痛:加牛膝、防己下行通利。
- 陰虛:生地、龜板滋陰清熱。
- 陽虛:虎骨(現多以狗骨代)、鹿茸溫補腎陽。
- 隨證加減:
相關病證辨析
- 歷節風:關節疼痛遍歷全身,與痛風症狀相似,但更強調「節節疼痛」。
- 白虎歷節風:形容疼痛劇烈如虎咬,屬痛風之重症。
- 風痹:以遊走性疼痛為主,風邪偏盛;寒痹則痛處固定,寒邪為甚。
痛風治療需辨明寒熱虛實,結合針灸、外敷等法,以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為要。古籍所載諸方,如桂枝芍藥知母湯(寒熱錯雜者宜之)等,至今仍為臨床所沿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