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痛風身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痛風身腫

病證名,見於《證治匯補·水腫章》,又稱「痛風腫」或「風腫」。此證屬中醫「痹證」與「水腫」合病範疇,多因風、濕、熱邪侵襲經絡,或痰瘀互結,阻滯氣血運行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邪侵襲:風濕熱邪乘虛客於肌腠關節,經絡壅塞,氣血不暢,發為腫痛。《素問·痹論》云:「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。」若濕熱偏盛,則見關節紅腫熱痛,伴身腫。
  2. 痰瘀阻絡:平素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釀生濕濁,聚而為痰;或久病入絡,血行不暢,瘀血內停。痰瘀互結,流注關節,則腫痛頑固,纏綿難癒。
  3. 脾腎失調:脾虛運化失職,水濕內停;腎氣不足,氣化無權,水液泛溢肌膚,遂成身腫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關節症狀:手足小關節(如蹠趾、指間)驟然紅腫灼痛,痛不可觸,夜間尤甚,或見痛處遊走不定。
  • 水腫特徵:腫勢多從下肢始,皮色光亮,按之凹陷,或伴頭面浮腫,小便短赤。
  • 兼症:或見身熱煩渴、胸悶納呆、舌苔黃膩、脈滑數(濕熱證);或舌紫暗、脈澀(痰瘀證)。

治法與方藥

  • 濕熱蘊結:治宜清熱利濕、通絡止痛,方用四妙丸(蒼朮、黃柏、牛膝、薏苡仁)合宣痹湯(防己、杏仁、滑石等)加減。
  • 痰瘀痹阻:治宜化痰逐瘀、通絡消腫,方選身痛逐瘀湯(秦艽、川芎、桃仁、紅花等)合二陳湯
  • 脾腎陽虛:宜溫補脾腎、化氣行水,方用真武湯(附子、白朮、茯苓等)或實脾飲加減。

古籍考據

《醫宗必讀·痹》提出:「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。」針對風腫,可佐活血之品如當歸、赤芍;《丹溪心法》則強調濕熱痰瘀為病機關鍵,主張「分消上下」治之。

此證與西醫「痛風性關節炎」相關,然中醫辨證更重整體調攝,非獨治標,需審因論治,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