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痛風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痛風腫

病證名,見於《醫學入門·水腫》,又稱「痛風身腫」或「風腫」,屬中醫水腫病範疇。此證多因風邪外襲、濕熱內蘊,或氣血瘀滯,導致經絡阻痹,水液代謝失常,發為肢體腫痛之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邪襲表:風為陽邪,其性開泄,易與濕熱相合,侵襲肌表經絡,致氣血運行不暢,水濕停聚,發為腫脹。
  2. 濕熱內蘊:過食肥甘厚味或酗酒,脾胃運化失司,濕濁內生,鬱久化熱,流注關節經絡,氣血壅滯而成腫痛。
  3. 氣血瘀阻:久病或外傷致經脈不通,氣血瘀滯,水濕不得宣散,積聚於局部,形成腫脹疼痛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局部特徵:關節或肢體突發紅腫熱痛,多見於足趾、踝、膝等處,按之痛甚,活動受限。
  • 全身症狀:或伴發熱、口渴、煩躁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(濕熱證);若兼風邪,可見惡風、汗出,脈浮數。

中醫辨證分型

  1. 風濕熱痹:關節腫痛灼熱,痛處遊走不定,伴發熱、舌紅苔黃膩,治宜清熱祛濕、祛風通絡,方用四妙散宣痹湯加減。
  2. 痰瘀阻絡:腫痛日久,皮色暗紫,關節畸形,舌暗或有瘀斑,治宜化痰逐瘀、通絡止痛,方選身痛逐瘀湯桃紅四物湯
  3. 脾虛濕盛:腫勢緩慢,按之凹陷,倦怠乏力,苔白膩,脈濡緩,治宜健脾滲濕,方用防己黃芪湯五苓散加減。

治療原則

以「通」為要,根據證型分別施以祛風、清熱、利濕、化痰、活血等法,兼調脾胃氣機,使水濕得化,經絡得通。外治可配合針灸(取穴如陽陵泉、足三里、三陰交)或局部敷貼清熱消腫藥膏(如金黃散)。

古籍論述

《醫學入門》指出此證與「風水」相關,強調風邪挾濕為病機關鍵;《丹溪心法》則提出「濁瘀痹」之說,認為痰濕瘀血互結為患,後世醫家多從此論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