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疳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鼻疳蝕

鼻疳蝕,又稱「鼻疳瘡」,屬中醫外科病證範疇,主要表現為鼻下兩旁或唇周生瘡、赤癢,甚則糜爛滲液。此病名首載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,後世醫家多沿用其論述,並進一步闡發其病因病機與治法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鼻疳蝕的發生與內外因交互作用相關:

  1. 脾胃濕熱: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導致脾胃運化失司,濕熱內蘊,上蒸於鼻竅肌膚,發為瘡癢。
  2. 肺經風熱:肺開竅於鼻,風熱邪毒外襲肺衛,循經上擾鼻部,鬱而化火,腐蝕肌膜。
  3. 蟲積侵蝕:古籍提及「疳蟲上蝕」之說,認為小兒疳積日久,蟲毒內生,上攻鼻竅,亦可致瘡爛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期:鼻翼兩側或人中處皮膚潮紅、微癢,或有粟粒狀小疹。
  • 進展期:瘡面擴大,滲出黃水,結痂後剝落反覆,嚴重者可蔓延至口唇,形成糜爛。
  • 慢性期:若遷延不癒,局部皮膚增厚粗糙,色澤暗沉。

辨證分型

  1. 濕熱蘊結證:瘡面紅腫糜爛,滲液黏稠,伴口臭、便秘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2. 風熱犯肺證:鼻周瘙癢灼熱,瘡疹色紅,或有發熱,舌邊尖紅,苔薄黃,脈浮數。
  3. 脾虛蟲積證(多見小兒):瘡面灰白不斂,形體消瘦,腹脹便溏,舌淡苔白,脈細弱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以內服外治結合,注重清熱化濕、疏風解毒:

  • 內治
    • 濕熱蘊結:選用瀉黃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合黃連解毒湯,清瀉脾胃濕熱。
    • 風熱犯肺:以辛夷清肺飲(《醫宗金鑒》)加減,疏風清肺。
    • 脾虛蟲積:投肥兒丸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健脾消疳,佐以殺蟲。
  • 外治
    • 黃水多者,以青黛散(《外科正宗》)或黃連油膏調塗,收濕斂瘡。
    • 乾癢脫屑,可用紫歸油(《醫宗金鑒》)潤燥止癢。

古籍論述

《外科大成》提及:「鼻疳者,鼻下赤爛,癢痛浸淫,由肺熱上蒸也。」強調肺熱與局部病變的關聯;《幼科發揮》則指出小兒鼻疳多與疳積相關,需調理脾胃為本。

此病若及時調治,多能痊癒,然若失治誤治,恐致鼻部皮膚損傷,甚則影響容貌。歷代醫家對其論述豐富,臨床須結合整體辨證,方能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