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痛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痛胎

痛胎為中醫婦科病證名,指妊娠期間出現腹痛之症,屬胎前疾病範疇。此名首見於明代趙獻可所著《邯鄲遺稿》,書中載:「妊娠腹痛者,名痛胎。」清代《葉氏女科證治》進一步闡述其病因與治法,指出此症多因孕婦體質偏熱,或外感熱邪,導致氣機壅滯、胞脈失和而發病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痛胎之發病與以下機理相關:

  1. 熱壅胞脈:孕後陰血下聚養胎,若素體陽盛,或過食辛燥,熱邪內蘊,擾動沖任,阻滯氣血運行,不通則痛。
  2. 肝鬱氣滯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疏泄失常,氣滯血行不暢,胞脈受阻而痛。
  3. 氣血失調:妊娠後血聚養胎,氣血相對不足,若兼脾虛運化無力,氣血生化乏源,胞脈失養而隱痛。

臨床表現

痛胎之腹痛多見於妊娠早期,其特徵為:

  • 痛勢綿綿或脹痛,時作時止,喜按或拒按。
  • 或伴口乾心煩、小便短赤、舌紅苔黃等熱象。
  • 若兼肝鬱者,可見脅脹噯氣、脈弦;氣血虛者則見面色萎黃、神疲乏力。

治法與方藥

《葉氏女科證治》主張以清熱安胎、調氣和血為主,方用梔芩湯

  • 組成:山梔、黃芩、當歸、玄參、枳殼、蘇梗、陳皮、白芍、杜仲。
  • 方義
    • 山梔、黃芩清熱瀉火,直折熱邪;
    • 當歸、白芍養血和營,柔肝止痛;
    • 枳殼、蘇梗、陳皮理氣寬中,疏解氣滯;
    • 玄參滋陰清熱,杜仲補腎固胎,標本兼顧。

若屬肝鬱氣滯,可佐逍遙散加減;氣血虛弱者,則宜當歸芍藥散補益氣血。

與其他妊娠腹痛鑑別

痛胎需與「胞阻」(虛寒性妊娠腹痛)及「胎動不安」區分:

  • 胞阻:多因陽虛寒凝,腹痛喜溫,方用膠艾湯溫經暖宮。
  • 胎動不安:腹痛伴腰痠下墜,或陰道出血,屬胎元不固之兆,治法重於補腎安胎。

痛胎之關鍵在於辨明寒熱虛實,針對病機調治,以達「治病與安胎並舉」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