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偷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偷針
偷針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二十八,又稱「針眼」,即現代醫學所稱之「麥粒腫」。其病發於眼瞼邊緣,形如小疖腫,紅腫熱痛,甚則化膿,多因外感風熱或脾胃積熱,上攻於目所致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偷針之發病與太陽經結熱密切相關。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指出:「祝其背上即有細紅點如瘡,以針刺破眼時即瘥,故名偷針,實解太陽經結熱也。」說明此病多因風熱之邪侵襲太陽經,或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濕熱內蘊,循經上炎,壅滯於胞瞼,致使局部氣血瘀滯,化熱成膿。
臨床表現
初起眼瞼邊緣微癢微痛,局部紅腫,觸之有硬結,壓痛明顯。數日後,硬結軟化,形成黃白色膿點,膿成後可自行破潰排出。病位多在上瞼或下瞼,亦可反覆發作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偷針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散結為主。初期可配合針刺療法,如《證治準繩》所載,於背部尋找紅點刺血,以泄太陽經之熱。內服藥常用金銀花、連翹、黃芩等清熱解毒之品;若脾胃濕熱明顯,可加黃連、梔子等清泄脾胃積熱。外治可用蒲公英搗敷,或黃柏煎湯熏洗,以助消腫止痛。
相關記載
《諸病源候論》將此病歸於「目病諸候」,認為其與風熱客於胞瞼有關。後世醫家進一步闡明其與脾胃濕熱之聯繫,強調內外合治的重要性。偷針雖為小疾,然其病機涉及經絡氣血,體現中醫整體辨治之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