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偷針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偷針眼
偷針眼,又稱「針眼」,為中醫眼科常見病證之一,首見於《原機啓微》。此病發於眼瞼邊緣,症見局部紅腫熱痛,形如麥粒,甚則化膿成瘡,因其形似針刺所傷,故而得名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偷針眼多因風熱外襲、脾胃積熱,或氣血不和所致。風熱之邪客於眼瞼,與氣血相搏,鬱而化火,發為腫痛;若脾胃蘊熱,循經上攻眼瞼,亦可致氣血壅滯,釀生癤腫。此外,過食辛辣厚味、情志失調、勞倦過度等,皆可誘發此疾。
臨床表現
初起眼瞼局部微紅微腫,癢痛不適,繼則硬結漸成,按之疼痛,甚者膿成自潰。輕者數日可消,重者反覆發作,或兼見發熱、頭痛等全身症狀。
辨證分型
- 風熱外襲:眼瞼紅腫癢痛,伴惡風發熱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- 脾胃熱盛:眼瞼腫痛劇烈,硬結明顯,或兼口渴便秘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氣血虛弱:針眼反覆發作,腫勢緩和,面色少華,舌淡脈弱。
治法方藥
- 風熱外襲:治宜疏風清熱,方用銀翹散加減。
- 脾胃熱盛:治宜清脾瀉火,方用清脾散或瀉黃散加減。
- 氣血虛弱:治宜益氣養血,托毒外出,方用托裏消毒散加減。
外治法
可配合中藥外敷,如金黃散調塗患處,或蒲公英、野菊花等清熱解毒之品煎湯熏洗。若膿成未潰,可針刺排膿,但須避開血絡。
此病雖多屬輕症,然若調治不當,恐延為胞瞼痰核或反覆發作,故宜及早辨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