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頭第二側線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頭第二側線
頭第二側線為中醫經絡學中重要的定位線,屬足少陽膽經循行路徑之一,起於頭臨泣,止於風池,貫穿頭部側面。此線不僅是經穴定位的依據,更與膽經氣血運行密切相關,對頭面五官疾病及神志調節具重要意義。
經穴分布與循行
頭第二側線沿膽經走向,依次分布以下穴位:
- 頭臨泣:位於瞳孔直上,入髮際0.5寸,主治頭痛、目赤、鼻塞。
- 目窗:頭臨泣後1.5寸,調節目疾與頭面風熱。
- 正營:目窗後1.5寸,緩解偏頭痛、眩暈。
- 承靈:正營後1.5寸,疏通膽經氣滯,改善頭風、耳鳴。
- 腦空:承靈後1.5寸,近枕外隆凸外緣,主治頭痛、項強。
- 風池:枕骨下,斜方肌與胸鎖乳突肌間凹陷處,為祛風要穴,調理外感、目疾及頸項不適。
經絡與生理功能
足少陽膽經循行頭側,屬「少陽為樞」,主樞轉氣機。頭第二側線穴位多與清陽之氣上注頭目相關,透過刺激此線可疏泄膽火、通調少陽氣機,臨床常用於:
- 頭面疾患:如偏頭痛、目赤腫痛、鼻淵。
- 神志異常:膽經絡腦,與情志相關,此線穴位可安神定驚。
- 外感風邪:風池等穴能祛風解表,緩解風寒濕邪侵襲。
臨床應用
此線穴位可針刺、艾灸或推拿,依病症配伍他經穴位。例如:
- 頭痛配外關、太陽穴。
- 目疾配光明、太衝。
- 膽火上擾配陽陵泉、丘墟。
頭第二側線體現中醫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理論,為頭部調理之關鍵路徑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