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頭第一側線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頭第一側線

頭第一側線為中醫經絡理論中重要的經穴定位線,位於頭部兩側,自前額延伸至後頸,為足太陽膀胱經所循行之處。此線起於曲差穴,終於天柱穴,沿途分布多個關鍵腧穴,包括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等,各穴皆與頭部氣血運行及臟腑功能密切相關。

經絡循行與腧穴分布

  1. 曲差穴:位於前髮際正中旁開1.5寸,屬足太陽膀胱經,主治頭痛、目眩、鼻塞等症。
  2. 五處穴:曲差穴後1寸,具有清熱明目、通絡止痛之效,常用於治療頭風、目疾。
  3. 承光穴:五處穴後1.5寸,可調和氣血,改善頭面疾患如眩暈、目視不明。
  4. 通天穴:承光穴後1.5寸,為通竅醒神要穴,主治鼻塞、頭痛、中風偏癱。
  5. 絡卻穴:通天穴後1.5寸,能疏調膀胱經氣,用於耳鳴、癲癇等症。
  6. 玉枕穴:絡卻穴後1.3寸,近枕骨處,擅長緩解目痛、項強、腦疾。
  7. 天柱穴:位於後髮際正中旁開1.3寸,為頭頸部氣血樞紐,主治頭痛、項強、肩背不舒。

中醫理論與臨床意義

頭第一側線隸屬足太陽膀胱經,此經為「陽脈之海」督脈的旁支,主一身之表,與衛氣運行密切相關。其腧穴多具開竅醒腦、疏通經絡之效,臨床常用於治療頭面五官疾病、神志異常及外感表證。

此外,膀胱經與腎經相表裏,故刺激此線穴位亦可間接調節腎氣,對耳鳴、腰膝酸軟等腎虛症狀有一定輔助作用。歷代醫家亦重視此線於針灸、推拿中的應用,如「通調太陽」以解表邪,或配合風池、百會等穴增強療效。

此線的定位與操作需結合個體差異及經絡辨證,以達最佳調理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