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頭風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頭風屑

頭風屑為中醫病證名,指頭皮乾燥瘙癢,搔抓後脫落白色皮屑之症,見於《醫碥·頭痛》。此症多因風邪外襲,或內生風熱,上攻頭面,導致頭皮失潤,氣血不和,化燥生屑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熱上攻:風性善行,熱性炎上,風熱相搏,鬱於頭皮,耗傷津液,故見頭皮燥癢、白屑紛飛。患者常兼頭目眩痛、口乾咽燥,或大便燥結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  2. 血虛風燥:久病體虛,或陰血不足,頭皮失養,風燥內生,症見頭屑細碎、瘙癢夜甚,面色無華,舌淡脈細。

辨證論治

  1. 風熱證

    • 主方:瀉青丸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,清肝瀉火,疏風涼血。若兼腑實便秘,可酌加梔子、黃芩、大黃以通腑泄熱。
    • 變方:萬病紫菀丸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,適用於風熱夾痰,頭皮癢甚者。
  2. 虛證

    • 氣血兩虛:宜用人參消風散(《外科正宗》),益氣養血,祛風潤燥。若偏陰虛,可加生地、玄參滋陰涼血。

外治法

若症輕僅見白屑,無明顯兼證,可用外治方潤燥止癢:

  • 藥方:白芷、零陵香、甘松、薄荷等分,煎湯外洗,或研末調麻油塗敷。白芷祛風止癢,零陵香芳香化濁,共奏疏風除屑之效。

古籍參考

《證治準繩·頭痛》載,頭風屑需辨虛實,實者瀉火,虛者養血,外治以潤燥為要。此症與現代醫學「脂漏性皮膚炎」或「乾性頭皮屑」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治療重在調理內在氣血,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