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穿踝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穿踝痰
穿踝痰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「流痰」之一類,特指發於足踝關節處之陰疽。其成因多與正氣虧虛、痰濕凝滯相關,或因外傷、勞損導致局部氣血瘀阻,痰濁蘊結而成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穿踝痰之發病,本虛標實為其特點。患者多因先天不足、腎氣虧虛,或後天失養、脾陽不振,致使水濕運化失司,痰濕內生;復感風寒濕邪,或踝部遭受跌撲損傷,痰濕與瘀血互結,流注於踝關節,久而化熱釀膿,侵蝕筋骨。
臨床表現
初期患處隱痛,踝部微腫,皮色不變,活動受限,每於夜間或勞累後加重;中期腫脹漸顯,疼痛加劇,局部或現輕微紅熱,按之應指(膿成之兆);後期膿潰後流出稀薄膿液,或夾雜敗絮狀物,久不收口,形成瘻管,甚則踝骨畸形,關節功能喪失。
證型辨治
-
寒痰凝滯證
- 主症:踝部腫痛隱隱,皮色如常,畏寒喜溫。
- 治法:溫經散寒,化痰通絡。
- 方藥:陽和湯加減,酌加牛膝、獨活引藥下行。
-
濕熱蘊毒證
- 主症:局部紅腫熱痛,按之波動,身熱煩渴。
- 治法:清熱利濕,解毒排膿。
- 方藥:五神湯合透膿散加減,可佐黃柏、薏苡仁。
-
氣血兩虛證
- 主症:潰後膿水清稀,瘡口難斂,面色萎黃。
- 治法:益氣養血,托毒生肌。
- 方藥:托裏消毒散加減,重用黃芪、當歸。
外治法
- 初起:以沖和膏外敷,溫散痰瘀。
- 成膿:切開引流,提膿祛腐,可用九一丹捻條。
- 潰後:瘡口以生肌玉紅膏換藥,促進癒合。
穿踝痰病程纏綿,易損筋骨,早期辨證施治尤為關鍵。中醫強調內外合治,兼顧局部與整體,以化痰通絡、扶正祛邪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