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頭風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頭風旋

病名
頭風旋,又稱「風頭旋」,首見於唐代王燾所著之《外台秘要·頭風旋方》。此症以頭暈目眩為主要表現,屬中醫「眩暈」範疇,多與風邪上擾、氣血失調或臟腑功能失衡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邪上擾:外感風邪或內風妄動,風性輕揚,易襲陽位,上犯頭目,導致清竅不利,發為眩暈。
  2. 肝陽上亢:情志失調或肝陰不足,致使肝陽偏亢,陽升風動,擾亂頭目。
  3. 痰濁中阻:飲食不節,脾失健運,痰濕內生,阻遏清陽,濁陰不降,上蒙清竅。
  4. 氣血虧虛:久病體虛或思慮過度,氣血生化不足,腦失所養,發為頭暈。
  5. 腎精不足:腎主藏精,精生髓,髓聚為腦。若腎精虧耗,髓海空虛,則頭暈目眩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頭暈目眩,視物旋轉,如坐舟車。
  • 或伴頭痛、耳鳴、嘔惡、肢體麻木等症。
  • 因證型不同,症狀各異:
    • 肝陽上亢:眩暈兼面紅耳赤、急躁易怒。
    • 痰濁中阻:頭重如裹、胸悶嘔惡、苔膩。
    • 氣血虧虛:眩暈勞累後加重、面色蒼白。
    • 腎精不足:眩暈日久、腰膝酸軟、健忘。

中醫治法

  1. 平肝潛陽:適用於肝陽上亢,方如天麻鈎藤飲。
  2. 化痰熄風:針對痰濁中阻,可用半夏白朮天麻湯。
  3. 益氣養血:氣血虧虛者,宜用歸脾湯加減。
  4. 補腎填精:腎精不足者,可選左歸丸或右歸丸。

古籍記載
《外台秘要》列專篇論述頭風旋,載方劑如防風散、獨活湯等,體現唐代醫家對風邪致眩的治療經驗。後世醫家如金元四大家,進一步從內傷角度闡發,豐富此症理論。

與現代醫學聯繫
頭風旋症狀類似於現代醫學之「梅尼埃病」、「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」等,然中醫辨證更重整體調理,非僅對症處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