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頭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頭骨,中醫又稱「(壬頁)顱」,為頭部骨骼之總稱,乃人體重要解剖結構。頭骨由腦顱骨面顱骨兩大部分構成,其功能與中醫理論中的經絡循行氣血運行臟腑關聯密切相關。

一、頭骨之結構與中醫分類

  1. 腦顱骨
    位於頭部後上方,主司保護腦髓,中醫視之為「髓海」之屏障。《靈樞·海論》提及:「腦為髓之海」,而腦顱骨之完整與否,直接影響髓海充盈,關乎神明、記憶及感官功能。
  2. 面顱骨
    構成顏面框架,與五官相連。中醫認為面顱骨之形態與五臟相應,如《內經》所述「肝主目」、「腎主耳」,面顱骨之位置異常可能反映內臟失衡,如顴骨高低與腎氣盛衰相關。

二、頭骨與經絡之聯繫

頭骨周遍佈多條經脈,為陽經匯聚之所:

  • 足太陽膀胱經:循行於頭頂至枕骨,主一身之陽氣。
  • 足少陽膽經:繞行頭側,與顳骨、耳後骨相鄰,影響決斷之能。
  • 督脈:貫穿顱頂正中,統攝諸陽,與腦髓相通。

頭骨縫隙(如囟門)古稱「骨空」,為氣血出入之門戶,幼時未閉合者,中醫認為與先天腎精相關。

三、頭骨於診療中的意義

  1. 望診
    頭骨形狀、大小可辨體質,如「方顱」多見於小兒佝僂病,中醫歸因於脾腎虧虛。
  2. 觸診
    按壓頭骨邊緣(如枕外隆凸)可察經氣滯澀,常見於頭痛、眩暈諸證。

四、頭骨損傷與中醫病機

頭骨受創或畸形,中醫歸於「骨病」範疇,多與腎虛(主骨生髓)、血瘀(局部氣滯)相關。如《傷科補要》提及:「巔頂骨傷,髓海震盪」,需調補肝腎、活血通竅。

頭骨之於中醫,不僅為生理結構,更為氣血與天地之氣交會之處,其論述融合解剖與藏象,體現「形神合一」之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