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頭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頭汗
證名,指頭面部局部多汗之症,多因邪熱內鬱,上蒸頭面所致。《傷寒明理論·頭汗》云:「但頭汗出,身無汗,劑頸而還,小便不利,渴飲水漿,此為瘀熱在里,身必發黃。」此乃熱邪不得外越,上攻頭面所致。此外,熱入血室、虛煩、陽明經受火邪,或水結胸證,亦可見頭汗獨出,皆因熱鬱於內,不得宣散之故。
病因病機與辨證論治
-
熱鬱內結
- 瘀熱在里:熱邪鬱結於內,不得外越,上蒸頭面,兼見身黃、小便不利。治宜清熱利濕退黃,方用茵陳蒿湯。
- 熱入血室:婦人經期感邪,熱與血結,頭汗出而煩躁譫語。治宜清熱涼血,可選犀角地黃湯(現多以水牛角代犀角)。
- 陽明火鬱:陽明經受火邪,熱迫津液上溢。若兼煩渴、脈洪大,可用白虎湯清泄胃火;若熱結成實,則以大承氣湯通腑泄熱。
-
陰虛火旺
- 腎水不足,虛火上炎,頭頂汗出,伴見顴紅、咽乾。治宜滋腎清肺,方用麥味地黃丸(麥冬、五味子合六味地黃丸),或當歸六黃湯滋陰瀉火。
-
胃火上攻
- 每於進食時頭汗淋漓,乃胃火熾盛,迫津外泄。治宜瀉胃火,方用收汗丹(《辨證錄》載:玄參、生地、五味子、桑葉等),或玉女煎加減。
-
濕邪蘊蒸
- 濕濁內阻,上蒙清陽,頭額汗出黏膩,身重困倦。治宜化濕和中,方用勝濕湯(蒼朮、防風、羌活等),或三仁湯宣暢氣機。
-
瘀血內阻
- 瘀血阻滯,氣血不暢,鬱而化熱,迫津上溢。症見頭汗、唇黯、舌紫。治宜活血化瘀,方選桃仁承氣湯或血府逐瘀湯。
-
陽脫危證
- 關格不通或重病陽氣欲脫,頭汗如油,四肢厥冷,脈微欲絕,屬亡陽之兆,急當回陽固脫,用參附湯或四逆加人參湯。
古籍選錄
- 《石室秘錄》強調斂汗需辨虛實,陰虛者「補其水而火自息」。
- 《證治匯補》指出瘀血頭汗「必兼小腹急結、譫語如狂」,治當破血下瘀。
頭汗一症,須詳察兼證,分其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