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瞳神欹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瞳神欹側

病證名,屬中醫眼科範疇,指瞳神位置歪斜不正之病證。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,又稱「瞳仁不正」、「瞳神偏射」、「瞳神不正」或「瞳欹」,與現代醫學所稱之「瞳孔變位」相似。

病因病機

本病成因可分為外傷、風熱毒邪及先天因素三大類:

  1. 外傷所致:多因黑睛(角膜)破損,黃仁(虹膜)從破口迸出,或嵌頓於傷口處,日久粘連固定,導致瞳神移位。
  2. 風熱毒邪:外感風熱或毒邪上攻於目,灼傷絡脈,氣血失和,致使瞳神失於濡養而偏斜。
  3. 先天或術後因素:先天稟賦異常,瞳神發育不全;或內眼手術後,經絡受損,氣機失調,引發瞳位不正。

臨床表現

瞳神偏離正常位置,或向上下左右歪斜,甚者伴隨視物昏矇、複視等症狀。若因外傷或炎症所致,常兼見眼紅、疼痛、畏光等;先天或術後者,則多無明顯不適,僅見瞳位異常。

辨證論治

治療需審因論治,分證施方:

  • 風熱上擾:宜疏風清熱,方用菊花決明散加減,或配合針刺風池、合谷等穴。
  • 外傷瘀滯:宜活血化瘀、通絡定瞳,方選桃紅四物湯通竅活血湯,局部可酌用活血退翳之品。
  • 先天或術後氣機失調:以調和氣血為主,可選益氣聰明湯加減,輔以針灸調理。

若瞳神粘定日久,藥物難效,則可考慮手術復位,然須依具體病情而定。

(註:本文純粹探討中醫學理,具體診療請遵專業醫師指導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