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頭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頭角

頭角,又稱額角,為人體部位名,指前髮際兩端彎曲下垂所形成的角狀部位。此名詞首見於《靈樞·經脈》,文中記載:「膽足少陽之脈……上抵頭角。」意指足少陽膽經的循行路徑上行至頭角處,顯示此部位與經絡系統密切相關。

在中醫理論中,頭角不僅是解剖位置的標誌,亦與經氣運行及臟腑功能相連。足少陽膽經循行於頭側,其經氣充盈與否,可影響頭角區域的氣血狀態。若膽經氣血不暢,可能於頭角處出現脹痛、緊繃等不適,此現象常見於偏頭痛或少陽經證候。

此外,頭角在診斷與治療上亦具參考價值。古代醫家觀察頭角的色澤、溫度及觸感,以辨別經絡氣血盛衰。例如,頭角區域若顯青筋浮露,可能提示肝膽鬱熱;若觸之冰涼,則或為陽氣不足之象。針灸臨床中,常選取頭角附近的穴位(如懸顱頷厭)以疏調少陽經氣,緩解頭面疾患。

從更廣義的角度而言,頭角的生理狀態反映整體氣血平衡。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頭者,精明之府」,頭部氣血調和與否,可透過頭角等細微變化窺見端倪。故頭角不僅是經絡循行的樞紐,亦是中醫望診與辨證的重要依據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