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頭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頭冷

證名,指頭部自覺寒冷,或伴有頭痛之症狀。此症多因陰陽失調、氣血虧虛,或外感風邪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血不足:後天氣血虧虛,頭部失於溫煦,如《羅氏會約醫鏡》所言:「頭上冷而畏風,或痛或不痛,屬後天氣血之不足也。」氣血虛弱,清陽不升,頭面失養,故見冷感。
  2. 陽氣虛衰:腎陽不足或脾陽不振,陽氣不能上達頭面,導致頭部寒冷,甚則伴眩暈、畏寒等症。
  3. 風邪侵襲:風為陽邪,易襲陽位,若風寒或風濕之邪客於頭部,阻遏陽氣,亦可致頭冷,多兼見頭痛、鼻塞等表證。

辨證論治

  1. 氣血兩虛

    • 主證:頭冷畏風,面色蒼白,神疲乏力,舌淡脈弱。
    • 治法:益氣養血,溫補頭陽。
    • 方藥:加味十全大補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當歸、川芎、熟地、白芍、黃耆、肉桂),補氣血以溫煦頭面。
  2. 陽虛寒盛

    • 主證:頭冷明顯,四肢不溫,腰膝酸軟,脈沉遲。
    • 治法:溫補腎陽,散寒通絡。
    • 方藥:右歸丸(熟地、山藥、山茱萸、枸杞、鹿角膠、菟絲子、杜仲、當歸、肉桂、附子)加減,助陽氣上達。
  3. 風邪客表

    • 主證:頭冷伴頭痛,惡風寒,鼻塞流涕,脈浮緊。
    • 治法:疏風散邪,通絡止痛。
    • 方藥:川芎茶調散(川芎、荊芥、防風、白芷、羌活、細辛、薄荷、甘草)加減,祛風散寒以通陽。

其他相關機理

  • 經絡氣血失調:頭為諸陽之會,足三陽經及督脈皆上行頭面。若經氣不利,氣血運行不暢,亦可致頭部失溫。針灸可選百會、風池、太陽等穴以通調經氣。
  • 痰濕阻滯:痰濕內蘊,阻遏清陽,頭部氣機不暢,亦可見頭冷沉重,治宜化痰祛濕,方用半夏白朮天麻湯加減。

此症臨床須辨虛實,虛者以補益為主,實者以祛邪為先,結合整體辨證,方能切中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