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穿踝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穿踝疽,中醫病名。指生於踝關節之附骨疽。《外科正宗》卷四:「穿踝疽,乃足三陰濕熱下流停滯而成。初起內踝腫痛,痛徹骨底,舉動艱辛,甚則竄及外踝通腫。有頭者屬陽,易破;無頭者屬陰,難潰。」治宜初起用黃連解毒湯合[五神湯](/formula/37774)清熱化濕,行瘀通絡;成膿期應清熱化濕,和營托毒,上方加炙山甲、皂角刺;潰後形體虛弱者補之可用十全大補湯等。本病相當於踝關節結核之骨髓炎等。

穿踝疽是一種中醫病名,指生於踝關節之附骨疽。其發病原因是由於足三陰經濕熱下流停滯所致。臨床表現為內踝腫痛,痛徹骨底,舉動艱辛,甚則竄及外踝通腫。根據有無膿頭,可分為有頭疽和無頭疽。有頭疽屬於陽性,易於破潰;無頭疽屬於陰性,難以破潰。

穿踝疽的治療方法,在初起階段,宜用黃連解毒湯合五神湯清熱化濕,行瘀通絡。在成膿期,應清熱化濕,和營托毒,上方加炙山甲、皂角刺。在潰後,形體虛弱者,可用十全大補湯等進行補益。

穿踝疽相當於踝關節結核之骨髓炎等。

以下是《外科正宗》卷四中關於穿踝疽的相關論述:

「穿踝疽,乃足三陰濕熱下流停滯而成。初起內踝腫痛,痛徹骨底,舉動艱辛,甚則竄及外踝通腫。有頭者屬陽,易破;無頭者屬陰,難潰。」

「治宜初起用黃連解毒湯合五神湯清熱化濕,行瘀通絡;成膿期應清熱化濕,和營托毒,上方加炙山甲、皂角刺;潰後形體虛弱者補之可用十全大補湯等。」

穿踝疽是一種嚴重的中醫病症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踝關節的骨髓炎等併發症。因此,一旦出現相關症狀,應立即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