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穿踝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穿踝疽
穿踝疽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附骨疽範疇,特指發於踝關節之陰疽。《外科正宗》卷四載:「穿踝疽,乃足三陰濕熱下流停滯而成。」其病機主要責之足三陰經(肝、脾、腎)濕熱蘊結,下注踝部,氣血壅滯,腐骨蝕筋而成。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先天稟賦不足,或久病耗傷正氣,致肝腎虧虛,筋骨失養;復感濕熱邪毒,循足三陰經下注踝部。濕性黏滯,熱性燔灼,濕熱搏結,阻遏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久而化腐成膿。若正氣虛弱,毒邪深竄,可蝕骨傷筋,形成頑疾。
臨床表現
初起內踝腫痛,痛勢深徹骨髓,舉步維艱,甚則痛引外踝,致內外踝俱腫。依證候可分陰陽:
- 陽證:腫處高突,皮色焮紅,按之灼熱,易膿易潰,潰後膿液稠黃,屬濕熱熾盛。
- 陰證:腫勢平塌,皮色暗滯,痛而無頭,難消難潰,潰後膿液清稀,或夾敗絮狀物,屬正虛毒戀。
辨證論治
1. 初期(濕熱瘀阻)
證候:踝部腫痛,屈伸不利,身熱煩渴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治法:清熱利濕,活血通絡。
方藥:
- 黃連解毒湯合五神湯加減
- 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(清熱解毒)
- 金銀花、紫花地丁、車前子、牛膝(利濕通絡)
- 丹參、赤芍(活血散瘀)
2. 成膿期(熱盛肉腐)
證候:腫痛加劇,按之應指,身熱不退,舌絳苔黃,脈洪數。
治法:清熱托毒,透膿外出。
方藥:上方加
- 炙山甲、皂角刺(穿透消腫)
- 生黃耆(益氣托毒)
3. 潰後期(正虛毒戀)
證候:潰口流膿,久不收口,面色萎黃,舌淡脈細。
治法:補益氣血,扶正祛邪。
方藥:
- 十全大補湯加減
- 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(益氣健脾)
- 當歸、川芎、熟地、白芍(養血和營)
- 肉桂、黃耆(溫通氣血)
相關病證
穿踝疽與現代醫學「踝關節結核性骨髓炎」相似,皆屬慢性骨病,具蝕骨、潰膿之特徵。中醫強調「治疽如治盜」,需辨明虛實,陽證重在清解,陰證貴在溫補,兼顧局部與整體調理。
古籍參考
- 《外科正宗》:「此疽初起,宜早治之,遲則腳筋縮短,終成痼疾。」
- 《醫宗金鑒》:「附骨疽生於筋骨之間,無頭屬陰,有頭屬陽。」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