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頭顱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頭顱骨(中醫名詞詳解)
一、解剖結構與中醫定位
頭顱骨於中醫典籍中稱「顱骨」或「首骨」,為覆蓋腦髓之骨骼總稱,主由左右頂骨(中醫稱「巔頂骨」)及部分額骨(「額顱」)、枕骨(「後山骨」)構成,形成封藏腦髓之堅固外廓。中醫理論視頭為「諸陽之會」,而頭顱骨為陽氣上聚之基,兼具護腦、定形之功。
二、經絡所屬與生理關聯
- 經絡循行:
- 足太陽膀胱經「從巔入絡腦」,行經頂骨與枕骨交界;
- 足少陽膽經「上抵頭角」,布於額骨與頂骨側緣;
- 督脈「貫脊屬腎,上至風府,入屬於腦」,與枕骨關係密切。
- 臟腑聯屬:
中醫認為「腦為髓海」,而顱骨內合於腎(腎主骨生髓),外應於肝(肝主筋,牽引頭骨縫隙)。若腎精虧虛或肝風內動,可致顱骨失養或頭痛震顫。
三、古典醫籍論述
- 《靈樞·骨度》載:「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」,描述顱骨周長,作為針灸取穴之基準。
- 《醫宗金鑒》提及「囟骨」(嬰兒未合之顱縫),認為其癒合遲速與先天腎氣盛衰相關。
四、病理表現與辨證
- 骨相異常:
- 顱縫早閉(古稱「解顱」)多責之於腎虛髓弱;
- 頭顱畸形可見於小兒疳積或風痰上擾。
- 痛症辨位:
- 頂骨痛屬太陽經,多因風寒或血瘀;
- 額骨痛屬陽明經,常伴胃熱上攻;
- 枕骨痛連項背,多屬督脈或膀胱經受邪。
五、治療相關
古法針灸常取顱骨毗鄰穴位如百會(頂骨縫)、風府(枕骨下緣)以調腦腑氣機;推拿手法亦重視顱骨縫隙鬆解,如「頭部五經梳理法」以通陽醒神。
(全文以中醫理論為核心,融合解剖、經絡、辨證等傳統論述,未涉現代醫學建議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