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頭面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頭面瘡
病名
頭面瘡為中醫病證名,指發於頭面部的濕瘡,首載於明代《保嬰撮要》卷三十二。此病多因臟腑積熱內蘊,復感風濕外邪,濕熱相搏,蘊結肌膚而成,尤以小兒患者為多見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頭面瘡的發病與以下因素密切相關:
- 臟腑積熱:小兒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,若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易致脾胃濕熱內生;或心火亢盛,循經上炎,燻蒸頭面。
- 外感風濕:腠理不密,風濕之邪乘虛侵襲,與內熱相搏,鬱於肌膚,發為濕瘡。
- 濕熱蘊結:濕性黏滯,熱性燔灼,二者膠結,纏綿難愈,故病情易反覆發作。
臨床表現
頭面瘡的主要症狀為頭面部皮膚潮紅濕潤,搔癢劇烈,繼而起粟疹或水皰,破後滲出黃水,乾涸後結痂。若濕熱熾盛,可蔓延至頸項、軀幹乃至全身,皮膚浸淫成片,久則粗糙肥厚,甚則皸裂。
辨證分型
- 風濕熱證:發病急驟,皮損潮紅,水皰密集,滲液黃稠,搔癢無度,伴口乾、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脾虛濕蘊證:病程遷延,皮損淡紅,滲液清稀,搔癢時作,伴食少腹脹、大便溏薄,舌淡胖苔白膩,脈濡緩。
治療方法
-
內治
- 風濕熱證:治宜清熱疏風、利濕解毒,方用 防風通聖散 加減(防風、荊芥、連翹、梔子、黃芩等)。若心火偏亢,可合 導赤散;若濕盛滲液多,加車前子、滑石。
- 脾虛濕蘊證:治宜健脾滲濕,方用 參苓白朮散 合 平胃散 加減(黨參、白朮、茯苓、蒼朮、陳皮等)。
-
外治
- 滲液明顯者,以 青黛散(青黛、黃柏、煅石膏)麻油調敷,收濕止癢。
- 乾燥皸裂者,可選 黃連膏 或 潤肌膏 塗搽,潤膚解毒。
相關鑑別
頭面瘡與 黃水瘡(膿皰瘡)有別,後者為感染暑濕邪毒所致,皮損以膿皰為主,破後結蜜黃色痂;而頭面瘡以濕疹樣表現為特徵,無明顯化膿。此外,亦需與 奶癬(嬰兒脂漏性皮炎)區分,後者多發於囟門、眉際,皮損為油性鱗屑,無明顯滲液。
古籍記載
《保嬰撮要》指出:「小兒頭面瘡,由風熱挾濕而生,治當清熱疏風,兼以利濕。」明代《外科正宗》亦提及:「濕瘡延漫,宜分虛實,實者清利,虛者健運。」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