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頭面正中線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頭面正中線
頭面正中線為中醫經絡學說中重要的定位基準,貫穿頭部與面部中央,是督脈與任脈的主要循行路徑之一。此線不僅是穴位定位的依據,亦反映人體陽氣與陰氣的升降交會,與臟腑、腦髓及五官功能密切相關。
頭部正中線
頭部正中線位於髮際內,自前額至後頸,為督脈上行主幹所過之處。督脈為「陽脈之海」,統攝全身陽氣,其循行路線上的穴位多與神志、腦髓及陽氣調節有關。主要穴位包括:
- 神庭:前髮際正中直上0.5寸,屬督脈,為「元神之庭」,主鎮靜安神、清頭明目。
- 上星:前髮際正中直上1寸,可通竅醒腦,多用於鼻塞、頭痛。
- 囟會:前髮際正中直上2寸(嬰兒囟門未合處),與腦髓相通,主治頭暈、小兒驚風。
- 前頂:囟會後1.5寸,能平肝熄風,緩解巔頂痛。
- 百會(巔上):兩耳尖連線與正中線交點,為「三陽五會」之所,升提陽氣、醒腦開竅,治脫肛、眩暈、中風。
- 後頂:百會後1.5寸,主鎮靜安神,治癲癇、項強。
- 強間:後頂後1.5寸,緩解腦源性疼痛。
- 腦戶:枕骨粗隆上緣凹陷處,近「玉枕關」,與腦髓相連,忌深刺。
- 風府: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,為「風邪聚集之處」,祛風通絡,治外感、失語。
- 啞門:風府下0.5寸,近延髓,與語言功能相關,古稱「禁針穴」,需慎用。
面部正中線
面部正中線自鼻尖至下頜,為任脈上行支與督脈交接之處,任脈為「陰脈之海」,主調節陰血津液。此區域穴位多與五官、咽喉及情緒相關:
- 素髎(鼻準):鼻尖正中央,通鼻竅、醒神,治鼻衄、昏厥。
- 水溝(人中):鼻下人中溝上1/3處,為急救要穴,開竅醒神、調和陰陽。
- 兌端:上唇尖端,紅唇與皮膚交界處,清熱寧神。
- 齦交:上唇繫帶與齒齦相接處,通調任督,治齒痛、癲狂。
- 承漿:下唇下凹陷處,屬任脈,生津斂液,治口歪、流涎。
中醫理論與應用
頭面正中線的穴位分布體現「頭為諸陽之會」與「面為五臟之華」的特性。督脈上行絡腦,任脈上行絡口唇,二脈於齦交相銜接,形成陰陽氣血的循環。臨床應用上:
- 調神:百會、神庭、水溝常用於安神、急救。
- 通竅:素髎、上星改善鼻目功能。
- 平衡陰陽:承漿、風府調節津液與風邪。
此線亦為針灸、推拿及導引術的重要操作區域,透過刺激穴位以調和氣血,貫通任督二脈,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經絡調控」的核心思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