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頭目不清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頭目不清利
證名,指頭腦昏沉不清,伴隨視物模糊之症。首見於《蘭室秘藏·頭痛門》,屬中醫「頭面官竅病」範疇,多因外感或內傷導致氣血失和、清竅蒙蔽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風濕熱邪上擾:風性輕揚,易襲陽位,濕性黏滯,與熱相合,鬱阻頭面經絡,阻滯清陽之氣,故見頭重昏蒙、目睛不爽。
- 痰濁內蘊:脾失健運,痰濕內生,上蒙清竅,或痰熱互結,擾亂神明,導致頭目昏沉、視物如霧。
- 肝陽上亢:肝陰不足,陽亢化風,風陽上擾清空,可兼見頭脹痛、眩暈、目赤。
- 氣機鬱滯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氣滯則血行不暢,頭面氣血失養,亦見頭目昏聵。
辨證論治
根據病機不同,治法各異:
- 風濕熱鬱:宜散風清熱、化濕通竅,方選 川芎茶調散(《和劑局方》)加減,或 防風散(《蘭室秘藏》),配伍菊花、蔓荊子以清利頭目。
- 痰濁阻竅:當化痰降濁,方用 半夏白朮天麻湯(《醫學心悟》)或 沃雪湯(《東醫寶鑒》),佐以石菖蒲開竅醒神。
- 肝陽上亢:需平肝潛陽,方選 天麻鉤藤飲(《雜病證治新義》)或 鎮肝熄風湯(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),酌加鉤藤、決明子清肝明目。
- 氣鬱血滯:治宜疏肝解鬱、調和氣血,可用 柴胡疏肝散(《景岳全書》)合 通竅活血湯(《醫林改錯》)。
古籍參考
《東醫寶鑒·外形篇》載 清神養榮湯,以養血祛風、清利頭目;《蘭室秘藏》之 川芎丸,則長於行氣活血、祛風止痛,均為臨床常用方劑。
此證與「眩暈」、「頭風」等相關,然病位側重頭面清竅,臨床須細辨病因,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