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頭腦鳴響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頭腦鳴響
頭腦鳴響,又稱腦鳴或頭響,為中醫證候名,首見於《雜病源流犀燭·頭痛》。此症以患者自覺腦內或頭部有鳴響聲為主要表現,其聲或如蟬鳴、如潮湧,或似風聲,多伴隨頭暈、耳鳴等症狀。中醫認為,此病與臟腑氣血失調、經絡阻滯密切相關,尤以肝、腎、心、脾等臟腑功能失衡為關鍵病機。
病因病機
- 肝腎虧虛:
肝藏血,腎藏精,肝腎同源。若肝腎陰血不足,髓海空虛,腦竅失養,則易生虛火內擾,引發腦鳴。常見於年老體衰、久病耗傷,或房勞過度者,症見鳴響細弱、頭暈目眩、腰膝酸軟、耳鳴健忘等。 - 肝陽上亢:
情志失調或陰虛陽亢,致肝陽化風,上擾清竅。此類腦鳴多見響聲劇烈,伴頭脹痛、面赤口苦、急躁易怒,脈弦數。 - 痰濕阻竅:
飲食不節或脾虛濕盛,痰濁內生,上蒙清陽,阻塞腦絡。症見頭重昏蒙、鳴響沉悶、胸脘痞滿、苔白膩等。 - 氣血瘀滯:
頭部外傷或久病入絡,氣血運行不暢,瘀血內停,腦絡不通。其特點為鳴響固定、刺痛感,或伴面色晦暗、舌質紫暗。
辨證分型與治法
中醫治療頭腦鳴響,首重辨明虛實:
- 虛證(肝腎陰虛、氣血不足):治以滋補肝腎、益氣養血,常用方如左歸丸、杞菊地黃丸,或配合阿膠、何首烏等藥。
- 實證(肝陽上亢、痰瘀阻絡):治宜平肝潛陽、化痰通絡,方選天麻鉤藤飲、半夏白朮天麻湯,或加丹參、川芎等活血之品。
經絡與外治法
針灸取穴常選百會、風池、聽宮、太溪等,以調和氣血、疏通腦絡。另可配合耳穴壓豆或推拿手法,緩解局部氣機鬱滯。
頭腦鳴響一症,雖非危急重症,然長期不癒易耗傷心神,影響起居。中醫從整體調理入手,標本兼顧,以恢復臟腑平衡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