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頭腦鳴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頭腦鳴響,證名。見《雜病源流犀燭.頭痛》。亦稱腦鳴、頭響。詳該條。

《雜病源流犀燭.頭痛》:

頭腦鳴響,亦名腦鳴、頭響。此證多因肝火上炎,或痰火上擾,或風痰上擾,或腎虛精虧,或氣血不足,或驚恐所致。其證見頭痛,頭脹,頭重,頭昏,耳鳴,耳聾,目眩,目赤,面赤,口苦,咽乾,煩躁,失眠,多夢,舌紅,苔黃,脈弦數。治宜清肝瀉火,化痰開竅,平肝潛陽,滋陰補腎。方用天麻鉤藤飲加減。若肝火熾盛,宜用龍膽瀉肝湯;若痰火上擾,宜用二陳湯;若風痰上擾,宜用蘇子降氣湯;若腎虛精虧,宜用六味地黃丸;若氣血不足,宜用歸脾湯。

頭腦鳴響的病因病機,主要有以下幾點:

1.肝火上炎:肝火上炎,可導致肝陽上亢,擾亂清竅,出現頭痛、頭脹、頭重、頭昏、耳鳴、耳聾、目眩、目赤、面赤、口苦、咽乾、煩躁、失眠、多夢等症狀。 2.痰火上擾:痰火上擾,可導致痰濁上蒙清竅,出現頭痛、頭脹、頭重、頭昏、耳鳴、耳聾、目眩、目赤、面赤、口苦、咽乾、煩躁、失眠、多夢等症狀。 3.風痰上擾:風痰上擾,可導致風痰上蒙清竅,出現頭痛、頭脹、頭重、頭昏、耳鳴、耳聾、目眩、目赤、面赤、口苦、咽乾、煩躁、失眠、多夢等症狀。 4.腎虛精虧:腎虛精虧,可導致精血不足,腦髓失養,出現頭痛、頭脹、頭重、頭昏、耳鳴、耳聾、目眩、目赤、面赤、口苦、咽乾、煩躁、失眠、多夢等症狀。 5.氣血不足:氣血不足,可導致氣血不能上榮頭目,出現頭痛、頭脹、頭重、頭昏、耳鳴、耳聾、目眩、目赤、面赤、口苦、咽乾、煩躁、失眠、多夢等症狀。 6.驚恐所致:驚恐傷肝,可導致肝氣鬱結,肝陽上亢,擾亂清竅,出現頭痛、頭脹、頭重、頭昏、耳鳴、耳聾、目眩、目赤、面赤、口苦、咽乾、煩躁、失眠、多夢等症狀。

頭腦鳴響的治療,主要以清肝瀉火、化痰開竅、平肝潛陽、滋陰補腎為主。常用方藥有天麻鉤藤飲、龍膽瀉肝湯、二陳湯、蘇子降氣湯、六味地黃丸、歸脾湯等。

頭腦鳴響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1.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 2.注意飲食調理,避免辛辣、油膩、生冷等刺激性食物。 3.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 4.定期體檢,早發現早治療。

頭腦鳴響的危害,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1.影響睡眠。頭腦鳴響會影響睡眠質量,導致患者白天精神不振,工作效率下降。 2.影響學習。頭腦鳴響會影響患者的注意力和記憶力,導致患者學習成績下降。 3.影響工作。頭腦鳴響會影響患者的工作效率,導致患者工作能力下降。 4.影響生活。頭腦鳴響會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,導致患者情緒低落,甚至抑鬱。

頭腦鳴響的治療,應以中醫辨證論治為主。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,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。如果症狀較輕,可以通過中藥內服、針灸、推拿等治療方法進行治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