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頭皮針療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頭皮針療法

頭皮針療法,又稱頭針療法,為中醫針刺療法之一,屬微針系統的重要分支。其理論基礎源於中醫經絡學說與現代大腦皮層功能定位的結合,透過刺激頭部特定區域,以調節對應臟腑、肢體及官竅功能,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。

理論依據

  1. 經絡學說
    頭為「諸陽之會」,手足三陽經及督脈皆上行於頭部,且透過經別、絡脈與全身臟腑相連。頭皮針透過刺激頭部經穴,可疏通經氣,調和陰陽。
  2. 大腦皮層投影理論
    現代中醫結合神經解剖學,將頭皮劃分為與大腦功能區相對應的刺激區,如「運動區」「感覺區」等,透過針刺反射性調節中樞神經功能。

頭皮針分區與適應症

頭皮針的刺激區多參照「國際標準頭針穴線」或「焦氏頭針體系」,常見分區如下:

  • 運動區:位於頭頂部,主治中風偏癱、運動障礙。
  • 感覺區:鄰近運動區後方,適用於肢體麻木、疼痛等感覺異常。
  • 舞蹈震顫區:針對帕金森氏症、不自主運動。
  • 語言區:改善失語症、言語不利。
  • 暈聽區:調理耳鳴、眩暈。

操作特點

  1. 針具選擇:多用細短毫針(0.25–0.30mm×25–40mm),斜刺或沿皮刺入皮下。
  2. 行針手法:以快速捻轉(200次/分鐘)或電針刺激為主,強調「得氣」與針感傳導。
  3. 治療機制:透過刺激頭皮神經末梢與血管叢,調節腦部血流與神經遞質分泌,促進功能重建。

臨床應用

頭皮針廣泛用於中風後遺症、腦性麻痺、偏頭痛、失眠、神經性耳聾等疾患,尤其擅長改善腦源性疾病。其優勢在於操作安全、作用直接,常與體針、推拿或中藥配合使用,以增強療效。

此療法體現中醫「上病下取,下病上治」的整體觀,亦為傳統針灸與現代醫學結合的典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