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頭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頭軟

頭軟為中醫兒科「五軟」證候之一,亦稱「頭項軟」,指小兒頭頸軟弱無力,難以自主抬舉之病症。此症多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調養失宜所致,與脾腎兩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先天不足
    胎兒發育期間,若母體氣血虛弱或腎精虧損,致使胎元失養,小兒出生後易見腎陽虛衰、髓海空虛。腎主骨生髓,腦為髓海,腎氣不足則髓海失充,頭項骨骼痿軟無力。
  2. 後天失養
    小兒脾胃嬌弱,若哺育不當,營養匱乏,或久病耗傷脾氣,導致清陽之氣不升。脾主肌肉四肢,脾虛則肌肉失於濡養,頭項支撐乏力,遂成頭軟之症。

辨證論治

頭軟屬虛證,臨床需辨明脾腎虛損之主次:

  • 腎虛髓虧為主
    症見頭項軟弱,兼見囟門遲閉、齒髮生長緩慢、腰膝無力等。此因腎精不足,髓海空虛,治宜補腎填精、溫陽益髓,方選補腎地黃丸(熟地黃、山茱萸、山藥、茯苓、澤瀉、牡丹皮、牛膝、鹿茸等),以滋腎壯骨。
  • 脾虛氣陷為主
    症見頭項垂軟,面色萎黃、肌肉鬆弛、食少便溏等。此係脾失健運,清陽不升,治當健脾益氣、升舉陽氣,方用補中益氣湯(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當歸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),佐以溫運中焦,助氣血上榮。

其他療法

除內服藥物外,可配合針灸療法,選取百會大椎脾俞腎俞等穴,以艾灸溫補脾腎,或針刺平補平瀉,調和氣血。另可輔以推拿手法,如揉按督脈及膀胱經穴位,促進氣血運行。

古籍參考

《幼幼集成》提及:「頭項軟者,天柱骨弱,此五軟之一也。」強調先天腎氣與後天脾胃共為關鍵。《小兒藥證直訣》亦指出,頭軟多屬「胎怯」,需從脾腎雙補著手。

頭軟一症,反映小兒生長發育障礙,中醫從調理脾腎入手,以充養先天、補益後天為本,使髓海得充,清陽得升,頭項筋骨自能強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