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頭痛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頭痛痧

病證名,屬痧證之一,因痧毒侵襲臟腑,上衝頭部經絡所致。根據痧毒所犯之氣血層次不同,可分為「中於氣分」與「中於血分」兩類,其病機與臨床表現各異,治法亦有區別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痧毒中於氣分
    痧毒壅滯臟腑之氣,導致氣機閉塞,循經上攻三陽經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)巔頂。頭為諸陽之會,氣血逆亂則腦髓受擾,發為劇烈頭痛,甚則神昏沈重,危篤者可致「真頭痛」,古籍記載「朝發夕死、夕發旦死」,屬急重症候。
  2. 痧毒中於血分
    痧毒鬱阻臟腑之血,血行壅瘀,上衝頭面三陽經絡,致使氣血瘀滯於肌表。臨床可見頭面肌肉腫脹、目不能開、耳竅閉塞,兼有心胸煩悶等症,屬血分實熱瘀阻之象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氣分痧毒:頭痛劇烈如劈,痛連腦髓,眩暈昏沈,甚則神志不清,脈象多弦急或沉伏。
  • 血分痧毒:頭面浮腫脹痛,目赤難睜,耳鳴或聽力減退,面頰青筋顯露,舌質紫暗或見瘀斑,脈象澀滯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外治法

    • 急刺巔頂(如百會穴)或頭面青筋(如太陽穴、耳後靜脈)放血,以泄痧毒、通暢氣血。
    • 配合刮痧,重點施術於頸項、背部膀胱經,助邪外透。
  2. 內服藥方

    • 氣分痧毒:選用「四十二號旅象方」(古籍方,多含香附、鬱金、陳皮等理氣透痧之品),以開泄氣機、解毒透邪。
    • 血分痧毒
      • 先冷服「紅花膏子」半盞(以紅花、桃仁等活血破瘀),急通血絡;
      • 繼用「四十三號鼎象方」(常含丹皮、赤芍、茜草等涼血散瘀藥),清血分壅熱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  • 經絡辨證:頭痛痧與三陽經關係密切,太陽頭痛多連項背,陽明頭痛在前額,少陽頭痛在兩側,需結合經絡循行辨位施治。
  • 痧毒特性:痧為穢濁之邪,其性剽悍,易與氣血膠結,故治法強調「透泄」與「破滯」,外刺與內服並重。

此證屬急症,古籍強調「痧無補法」,治療需及時攻邪,避免痧毒內陷。後世醫家亦重視辨別痧證與外感頭痛、內傷頭痛之異,以明標本緩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