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頭響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頭響
頭響,又稱腦鳴,為中醫證候名,指患者自覺頭腦中有鳴響之聲,或如蟬鳴,或如潮湧,或如風聲,多因臟腑功能失調、氣血不足或邪氣上擾所致。此證首見於《四科簡效方·內科通治》,書中載:「頭響即腦鳴也。」其病機與腦鳴相通,臨床常互為參照。
病因病機
- 腎精虧虛:腎主骨生髓,腦為髓海。若腎精不足,髓海空虛,則腦失所養,易致頭響。此類患者多伴腰膝酸軟、耳鳴健忘等腎虛之象。
- 肝陽上亢:情志不遂或肝鬱化火,致使肝陽上擾清竅,頭部氣血逆亂,發為鳴響。常見面紅目赤、煩躁易怒等陽亢之徵。
- 痰濕阻竅:脾失健運,痰濕內生,上蒙清竅,阻滯氣機,亦可引發頭響。此類患者多見頭重如裹、胸悶嘔惡等痰濕症狀。
- 氣血兩虛:思慮過度或久病耗傷,氣血不足,腦竅失於濡養,遂生虛鳴。多伴有眩暈乏力、面色蒼白等氣血虧虛之候。
辨證分型
- 腎虛型:頭響綿綿,遇勞加重,兼見耳鳴耳聾、腰膝無力,脈沉細。
- 肝陽型:頭響如雷,情緒波動時加劇,伴頭痛目赤、口苦咽乾,脈弦數。
- 痰濕型:頭響昏沉,胸脘痞悶,苔白膩,脈滑。
- 氣血虛型:頭響微弱,勞累後明顯,心悸失眠,舌淡,脈細弱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頭響,首重辨證論治。腎虛者宜補腎填精,方用左歸丸或耳聾左慈丸加減;肝陽上亢者當平肝潛陽,選天麻鉤藤飲或鎮肝熄風湯;痰濕內阻者需化痰通竅,以半夏白朮天麻湯為主方;氣血兩虛者則益氣養血,可選歸脾湯或八珍湯化裁。針灸常取百會、風池、聽宮等穴,以調和氣血、疏通經絡。
頭響一證,雖以自覺症狀為主,然其病機複雜,須結合全身表現細審病因,方能標本兼治。歷代醫家對此多有闡發,如《張氏醫通》強調「髓海不足,則腦轉耳鳴」,進一步闡明腎精與腦鳴之關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