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頭項強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頭項強痛
證名,指頭部與頸項部牽強不適、疼痛拘急之症。首見於《傷寒論·太陽病脈證並治》:「太陽之為病,脈浮,頭項強痛而惡寒。」此證多因外邪侵襲肌表,或經絡氣血受阻所致,為太陽經病之典型表現。
病因病機
- 外感表證:風寒、風熱之邪客於太陽經脈,導致經氣不利,氣血運行不暢,發為頭項強痛。風寒者多伴惡寒、無汗;風熱者則見發熱、汗出。
- 經絡痹阻:長期勞損、氣血不足,或痰濕瘀血內停,阻滯太陽、少陽經絡,使筋脈失養,發為項強疼痛。此類多見於慢性頸椎病或風濕痹證。
- 痙病初起:熱極生風或陰血虧虛,筋脈失濡,可致項背強急,甚至角弓反張,如《金匱要略》所述「痙為病,胸滿口噤,臥不著席,腳攣急,必齘齒」。
辨證論治
- 外感表證
- 風寒束表:治宜辛溫解表,方用葛根湯(《傷寒論》),解肌發汗,舒緩筋脈。
- 風熱襲表:治宜辛涼解表,方用銀翹散(《溫病條辨》)加減,清熱透邪。
- 經絡痹阻
- 風濕痹證:治宜祛風除濕、通絡止痛,方用羌活勝濕湯(《內外傷辨惑論》)。
- 氣滯血瘀:治宜活血化瘀、舒筋通絡,方用血府逐瘀湯(《醫林改錯》)合桂枝加葛根湯。
- 痙病初起
- 熱盛動風:治宜清熱熄風,方用羚角鉤藤湯(《通俗傷寒論》)。
- 陰血虧虛:治宜滋陰養血、柔筋止痙,方用大定風珠(《溫病條辨》)。
相關現代疾病
此證可見於感冒、頸椎病、腦膜炎、高血壓性頭痛等疾患。中醫臨床需結合四診,辨明寒熱虛實,對證施治。
古籍參考
- 《傷寒論》強調太陽病「頭項強痛」為表證標誌。
- 《金匱要略》論述痙病項強,提出「太陽病,發熱無汗,反惡寒者,名曰剛痙」。
- 《醫宗金鑒》指出:「項背強几几,無汗惡風者,葛根湯主之。」
此證雖常見,然病機複雜,須細辨外感內傷,方能精準用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