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頭旋眼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頭旋眼花
頭旋眼花為中醫病證名,屬眩暈範疇,指患者自覺頭部昏沉旋轉,兼見視物昏花、眼前發黑的症狀。此名源於《醫學心悟·眩暈》,其載:「眩,謂眼黑;暈者,頭旋也。古稱頭旋眼花是也。」明確區分「眩」與「暈」之異,並統合為臨床常見症候。
中醫病機與辨證
中醫認為,頭旋眼花與肝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其病機可分虛實兩端:
-
實證
- 肝陽上亢:情志不遂或肝鬱化火,致肝陽亢逆,上擾清竅,症見頭暈目眩、面赤耳鳴、急躁易怒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- 痰濕中阻:飲食不節,脾失健運,痰濕內生,上蒙清陽,症見頭重如裹、胸悶嘔惡、苔白膩,脈濡滑。
- 瘀血阻絡:頭部外傷或久病入絡,氣血瘀滯,腦竅失養,症見眩暈刺痛、面色晦暗,舌紫暗或有瘀斑。
-
虛證
- 氣血兩虛:思慮過度或久病耗傷,氣血不足,清陽不升,症見眩暈乏力、面色蒼白、心悸失眠,舌淡脈細弱。
- 腎精虧虛:年老體衰或房勞過度,腎精虧損,髓海空虛,症見眩暈耳鳴、腰膝酸軟,偏陰虛者兼見五心煩熱,偏陽虛者畏寒肢冷。
古籍論述補充
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」,強調肝風內動為眩暈重要病機;《丹溪心法》則主張「無痰不作眩」,重視痰濕致病。後世醫家綜合諸說,發展出虛實兼顧的辨證體系。
相關證候辨析
頭旋眼花常與「眩冒」「目瞑」等症並見。眩冒多指頭昏沉如物壓頂,屬痰濕或氣虛;目瞑則為閉眼時暈感加劇,多見於虛證。臨床須結合四診,細辨病位與病性。
此症雖以眩暈為核心表現,然其病因錯綜,須透過舌脈合參,方能準確辨證論治。歷代醫家對其機理與治法積累豐富論述,成為中醫腦病學重要組成部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