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頭眩偏痛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頭眩偏痛痧
病證名,屬痧證之一,指因痧毒內蘊、氣機阻滯,上擾清竅所致之證候。臨床以頭眩、內熱,或半邊頭痛、心煩不安為主要表現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痧證多因外感穢濁邪氣,或內傷飲食積滯,導致氣血壅滯、經絡不通。頭為諸陽之會,痧毒上攻頭面,阻遏清陽之氣,故見頭眩;若痧邪鬱而化熱,則兼見內熱煩躁;若痧毒偏滯於少陽經絡(如膽經循行頭側),則發為半邊頭痛。此證屬「慢痧」範疇,痧勢雖緩,然邪氣纏綿,需及時調治。
臨床表現
- 頭眩:自覺頭部昏沉暈眩,甚則如坐舟車。
- 內熱:心胸煩熱,或伴面赤、口乾。
- 偏頭痛:單側頭部脹痛,或連及目眶、太陽穴。
- 心煩不安:情緒躁擾,難以寧神。
治法
- 外治法:首重刮痧,以疏泄痧毒。可選頭部(如太陽穴、風池穴)及頸背部(如督脈、膀胱經)輕刮,令痧邪外透。
- 內服藥:若刮痧未癒,宜用清涼透痧之劑,如:
- 清熱解毒:黃芩、梔子、連翹等。
- 疏風通絡:川芎、白芷、柴胡(偏頭痛甚者可加)。
- 理氣化痧:藿香、佩蘭、鬱金等芳香化濁之品。
古籍佐證
《痧脹玉衡》明言:「痧氣慢者,上升於二陽頭面。」指出此證因痧毒緩發,上犯陽經,故治療需兼顧清泄與疏導。
相關概念
此證需與「肝陽上亢頭痛」、「風熱外感頭痛」等鑑別。痧證之頭痛多伴痧點(刮後顯瘀)、脈象沉滯,且常有觸穢或食滯病史,可資辨別。
(按:本文所述治法及用藥,需基於具體辨證,此處僅列舉原則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