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頭搖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頭搖

頭搖,又稱搖頭,為中醫證名,指頭部不由自主地搖擺顫動之症。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記載:「頭搖,風也,火也。二者皆主動,會之於巔,乃為搖也。」此症多因風火相煽,上擾巔頂所致,亦有虛實之分,臨床須辨明病機,對證施治。

病因病機

頭搖之症,主要與相關。風性善動,火性炎上,二者相合,上攻頭部,則見頭搖不止。此外,氣血虛弱、陽明腑實、少陽經氣不利等,亦可引發此症。

  1. 風火相煽

    • 風為陽邪,易襲陽位;火性上炎,二者相合,擾動清空,故頭搖不止。
    • 常見於外感熱病或內傷積熱,症見頭搖劇烈,伴面赤、煩躁、口苦等。
  2. 少陽經證

    • 邪犯少陽,經氣不利,風火循經上擾,症見頭搖,兼項背強痛、往來寒熱、口苦咽乾等。
    • 治宜和解少陽,疏風清火,可用小柴胡湯去人參,加防風以祛風。
  3. 陽明腑證

    • 陽明腑實,燥熱內結,熱極生風,上攻頭部,症見頭搖,兼腹滿硬痛、便秘、潮熱等。
    • 治宜通腑泄熱,方用涼膈散大柴胡湯,以瀉火通便,熄風止搖。
  4. 氣虛風動

    • 老人或病後氣血虧虛,虛風內動,上擾清竅,症見頭搖緩慢,兼神疲乏力、面色無華等。
    • 治宜益氣養血,溫陽熄風,可用十全大補湯大建中湯加羌活,以扶正祛風。

辨證論治

頭搖之治,首辨虛實。實證多因風火,宜清熱熄風;虛證多屬氣血不足,宜補益氣血。臨床須結合兼症,詳審病機,方能對證施藥。

  1. 風火熾盛

    • 主症:頭搖劇烈,面赤煩躁,舌紅苔黃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熄風。
    • 方藥:羚角鉤藤湯加減。
  2. 少陽風火

    • 主症:頭搖伴項強、口苦、脈弦。
    • 治法:和解少陽,疏風清火。
    • 方藥:小柴胡湯去人參,加防風、鉤藤。
  3. 陽明腑實

    • 主症:頭搖、便秘、腹滿拒按。
    • 治法:通腑泄熱。
    • 方藥:大柴胡湯或涼膈散。
  4. 氣血兩虛

    • 主症:頭搖無力,氣短乏力,脈弱。
    • 治法:益氣補血,溫陽熄風。
    • 方藥:十全大補湯加羌活、天麻。

古籍參考

《張氏醫通·諸痛門》指出,老人及病後氣虛者,頭搖多因「火犯上而鼓動」,宜用溫補之劑,如十全大補湯、大建中湯等,佐以祛風之藥,標本兼治。

頭搖一症,雖表現單一,然病機複雜,須詳辨風、火、虛、實,方能對證施治,取得良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