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頭運眼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頭運眼花

頭運眼花為中醫證名,指患者自覺頭部暈眩飄忽,視物昏花繚亂,甚或伴隨身體搖晃不穩之感。此證名見載於《景岳全書·雜證謨》,張景岳述其特徵為「忽運而忽止」,強調症狀發作之突發性與間歇性,與現代所述「眩暈」之症相近,然更側重於頭部昏沉與視覺異常並見之表現。

中醫病機與辨證

頭運眼花之成因,中醫多歸於風、火、痰、虛、瘀五大病機:

  1. 肝陽上亢:情志失調或陰虛陽亢,致肝風內動,上擾清竅,症見頭暈目眩、面赤耳鳴、脈弦數。
  2. 氣血虧虛:脾胃虛弱或失血過多,氣血無以上榮頭目,發為眩暈眼花、面色蒼白、神疲乏力。
  3. 痰濕中阻:飲食不節,痰濁內生,阻遏清陽,常見頭重如裹、胸悶嘔惡、苔白膩。
  4. 腎精不足:久病或勞倦傷腎,髓海空虛,症見眩暈耳鳴、腰膝酸軟、健忘遺泄。
  5. 瘀血阻絡:頭部外傷或氣滯血瘀,腦絡不暢,眩暈伴頭痛如刺、舌質紫暗。

古籍論述與發展

除《景岳全書》外,《黃帝內經》早有「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」之論,揭示眩暈與肝系密切相關;《丹溪心法》則提出「無痰不作眩」,強調痰濕為致病關鍵。後世醫家進一步區分虛實,如張錫純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以「腦貧血」類比氣血虛眩,結合中西理論闡釋病機。

證候特點

頭運眼花不同於單純頭暈,其特徵在於:

  • 發作性:症狀驟起驟停,時作時止。
  • 感官並病:頭部昏運與視物模糊並見,甚者天旋地轉。
  • 兼證各異:依病機不同,或伴嘔吐痰涎(痰濕)、或見急躁易怒(肝陽)、或現心悸失眠(血虛)。

此證屬中醫「眩暈」範疇,臨床須結合四診,辨析標本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